校区互动共成长,课程融合育新才

作者:高菲 发布时间:2024-09-09 编辑:审核:徐文博 浏览次数: [关闭]

9月6日下午,我校各学科教研组长在徐文博副校长的带领下,前往北大附中本部进行交流学习。北大附中的陈清伟主任带领全体老师们参观了学校技术中心的学科教育展览,并热情分享了附中科学教育和各学科结合的案例。

北大附中科学教育研究基地由北京大学、北京市科协和北大附中共同建立,本着“科学育人、全程参与、学科融合、协同发展”的科学教育理念,在科教融合、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等方面开展深入研究,助力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此次在技术中心展厅展出的学生成果琳琅满目,涵盖了科学探究、技术创作、学科融合等多方面的内容,充分展示了北大附中学生们的创新能力和科学精神。无论是机器人制作、科学实验,还是各类项目展示,都是学生们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团队合作与独立思考所取得的成果。这些作品不仅体现了学生们扎实的科学基础,更显示了他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创新的精神。观展过程中,老师们被一项项创意盎然的作品深深吸引,对学生们的创新能力与科学精神大为赞叹,并深入了解了这些优秀作品的创作过程和背后的教学理念。

参观完毕后,陈主任跟老师们详细介绍了本年度由科学教育中心与技术中心牵头进行的课程建设,包括大中贯通课,融合类课程和文献类课程。以“科学育人、全员参与”为指导思想的融合课程,也是老师们此行最主要的学习目的。融合课程以各个学科中的交叉概念作为关联学科内容的知识工具,围绕学科间联系创设新颖的学习情境,形成更宽广的学习视角,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在陈主任及其团队的介绍下,老师们认真了解了《音乐与诗歌对话》(语文、艺术)、《星球拓荒计划》(地理、科技)、《编程与数列、概率》(数学、科技)、《AI艺术设计》(科技、艺术)、《万物有理》(物理、科技)、《改造月球计划之水土资源局》(生物、科技)和《英语与古琴文化》(英语、艺术)等融合课程是如何设计与实施的,深刻体会到教学方式革新对学生发展的影响。

科学教育离不开融合课程。融合课程不仅能帮助学生建立跨学科的知识体系,使他们学会从多角度看待问题,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探索和实践中感受到科学的魅力。此外,这种课程设计也为教师提供了更多的教学灵活性,使他们能够根据学生的兴趣和需求,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从而更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与发展。

此次北大附中之行为老师们提供了一个难得的学习和交流机会,进一步加强了校际合作,推动了教学改革创新。老师们也深感获益良多,不仅领略了北大附中在科学教育方面的先进理念和实践经验,更认识到融合课程在现代教育中的重要性。老师们纷纷表示,将把这些经验带回学校,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推动本校的科学教育和课程改革;并通过不断学习和创新,努力培养出更多具备科学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