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出真知,创新育英才 -----生物组项目式学习的探索与创新

作者:靳鹏 任晓庆 发布时间:2024-05-24 编辑:审核:王俊霞 浏览次数: [关闭]

2024年5月14日北大附中石景山学校生物组与黑龙江飞鹤名师进行初中生物项目式学习的交流活动,通过参与这次实践课,我校生物组教师和飞鹤名师对生物实践课有了更深入地了解,还从中收获了宝贵的学习和实践经验。

图1.jpg

王旭东老师带着初中生《醇香之旅-馒头风味之旅》,探究研发风味独特的馒头,通过优化制作条件、精心选择酵母菌以及巧妙混合乳酸菌,他们的作品不仅口感鲜美,而且营养健康,赢得了师生们的一致好评。在这次研究课中,学生们首先认识到,制作好馒头必须满足两个条件:一是面团在发酵过程中要保持旺盛的二氧化碳产生能力,二是面团必须具备良好的伸展性、弹性和持久的气泡保持能力。此外,学生们还尝试将乳酸菌与酵母菌混合使用,以期提高馒头的营养价值和口感。他们发现,乳酸菌的加入不仅有助于馒头的发酵,还能增加馒头的酸度,使其口感更加鲜美。

图2.jpg

图3.jpg

孙宏选老师做了项目式学习《搭建肾单位模型,守护生命健康》的课堂创新,学生们通过自己动手制作尿液形成模型,深入探索了肾小球滤过和肾小管重吸收等生物学原理,让科学变得生动有趣。在模型制作过程中,学生们为了模拟肾小球的滤过作用,巧妙地选用了塑料饮料瓶和医疗废弃物品(输液器)作为材料。他们将塑料瓶改造成肾小球,利用输液器模拟肾小球内的血管网络。通过调整输液器的流速和流量,学生们成功地模拟了肾小球对血液的滤过作用,使得原尿得以形成。为了模拟肾小管重吸收这一过程,学生们利用吸管模拟肾小管,通过调整输液管的出口端,模拟肾小管对原尿的重吸收过程。学生们发现,当输液管的出口端绕上几圈吸管时,能够有效地模拟肾小管对水分和小分子物质的回收。

图4.jpg

图5.jpg

黑龙江飞鹤名师听课后一致认为,两位教师采用实验活动教学和项目化学习等先进的教学方法促进了学生的学习,大大促进课堂的活跃度和学生的参与度,教师在授课过程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呈现出与传统教学不一样的课堂逻辑性和连贯性,从实验教学和活动教学覆盖课标的教学知识点。注重学生在课堂上的生成和互动情况,培养学生小组合作意识。为听课教师打开了新的教学思路。

此次实践课不仅提高了学生们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相结合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了科学原理,也激发了他们对生物学的浓厚兴趣,深刻体会到了科学研究的魅力和乐趣。

此次交流活动,老师们还深入讨论了初中生物的课程建设,就如何培养学生的生物学基础知识、实验技能、科学思维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展开讨论,通过课程设置促进学生对生物学知识的掌握和科学素养的提升。

图6.jpg

北大附中石景山学校生物组将继续鼓励和支持学生们开展各类项目式学习活动,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创新平台,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这些学生们定会在各自的领域里取得更加优异的成绩和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