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者引航 开启阅途 ——23-24学年秋季学期师生共读一本书作品展(第17期)

作者:于锐 发布时间:2024-03-11 编辑:审核:任欢迎 浏览次数: [关闭]

智者如光,照亮前行的路。

智者如灯,指引迷途的人。

智者如泉,滋润干涸的心。

“智者引航·开启阅途”2023-2024学年下学段的“师生共读一本书”阅读分享活动系列作品,本期与您分享的阅读书目是《在西伯利亚的森林中》,共读指导教师是体育学科的陈琳老师。

图1.png

《在西伯利亚的森林中》这本书记录了法国探险家西尔万·泰松在贝加尔湖畔六个月的隐居生活。泰松曾自许四十岁前在森林深处过一段隐居生活。于是,尽管他会的俄语不多,却毅然决然地裸辞,前往贝加尔湖畔雪松北岬的一座西伯利亚小木屋里居住了六个月。泰松终于过上了梦想中面朝湖水,伐木生火的乡野生活。小屋最近的村庄在一百二十公里以外,没有邻居,偶尔有奇怪的访客。冬季,气温降至零下三十摄氏度,他在这里取冰饮水,在贝加尔湖的冰窟窿中洗澡;夏季,熊在湖岸陡坡出没,他伐木劈柴,与到访的棕熊作伴。他带了书籍、雪茄和伏特加,在这片荒原中,自创了一种朴素而美好的生活。

此书在情节上没有那么多跌宕起伏,与其他作品文章相比倒是显得更加安静和平和。在书中,时间被缩减为几个简单的行为:面朝湖泊和森林,注视着日子流逝;砍柴,钓鱼,做饭;在山间行走;大量阅读;在窗前喝伏特加。

西尔万·泰松笔下“如同韦索斯笔下冰宫殿的天花板”的西伯利亚冬天,仿佛让我们也置身其中。那些“激浪、喧闹的瀑布、鸟儿啁啾、冰块撞击声”,“躺在一片寿命达两千五百万年的液体化石上”的肆意,以及他在小木屋的窗前书写“我渴望缓慢,简单,而又奇特的生活”的身影,跃然纸上。给我们直击眼球和心灵的震撼,也让我对自由、孤独、自我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感悟。

生活在北京这个繁华大都市的我们总是活在一片喧嚣之中。这座车水马龙的绚丽城市,总是沉浸在一片华光之下。合上书,我抬头望向窗外,看了看那染了满身尘埃的夜空,隐约闪烁的星光,洒下一片寂寥。

社会正飞速发展,我们内心的悠然平静不知不觉在时间中溜走,我们是不是也应该像西尔万·泰松一样学会放慢脚步?

放慢脚步,去回味“梅花香自苦寒来”的过去。回头望望自己曾经走过的路。在匆忙赶路的同时总会错过或遗忘些什么,你永远都不知道未来你将要面临着什么,而曾经的经验和教训会给你的将来奠定扎实的基础。

放慢脚步,去寻找“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日子。人生就像是一场长跑,那些自始至终一路狂奔的人往往都不是最后的胜者。胜利者应该懂得给自己一个充电的过程,这样,也许能感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放下心绪,缓缓心情,远离喧嚣,寻一处心灵的静谧。不论社会、时代如何变迁更迭,愿我们能一直保持初心,归来仍是少年,简简单单的过好每一天,加油。

——初二 高源梓

书中法国作家西尔万·泰松因厌倦了现代大都市的生活,迫切的想脱离这个所谓的“文明世界”,想回归到与世隔绝、返璞归真的“野蛮世界”中去“隐居”。

   当他真正独自回归自然后,在冰天雪地里世界变得一片寂寥,确实找到了他想要的宁静,与此同时,也深刻体会到了难以忍受的孤独。虽然贝尔加湖畔景色美不胜收,可恶劣的气候和居住条件并不是什么人都人忍受的,在荒野之地他经历了冬春,感受了从最初的彷徨、绝望,到幸福,以及最后的平静,内心逐渐发生蜕变。

   这本书是他每一天的生活观察和感悟。六个月后,终究还是迫不及待的离开了隐居地,回归到了他熟悉的现代大都市中。通过这段难忘的经历,明白了回归自然并不适合大多数普通人,他也感悟到了,人们只要稍微自律一些,其实在物资丰富的大都市生活,不用离开家,内心也能获得宁静和自由。

——初二 何子轩

现代生活带给人们的往往是厌烦和疲倦,快节奏的都市,无处安放的灵魂。虽然整天和人打交道,但时常会感觉到孤独寂寞,没有一个人可以互诉衷肠。社会的节奏越来越快,这种不论是工作还是生活中都无法避免的节奏,一定意义上让每个人成为了一个定了时间的闹钟,每天机械性的重复着,但却不知道什么时候是尽头。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就会有人想到要归隐山林,追寻内心的自由。

作者讲述了在森林深处经历的隐居生活。他在贝加尔湖畔雪松北岬的一座西伯利亚小木屋里居住了六个月。最近的村庄在一百二十公里以外,没有邻居,偶尔有一些访客到来。冬季,气温迅速下降,是常人所无法忍受的低温;夏季,熊偶尔在湖岸陡坡出没。他带了书籍、雪茄和伏特加,在这片荒原中,自创了一种朴素而美好的生活,书中描写作者做的最多的几个简单的行为:面朝湖泊和森林,注视着日子流逝;砍柴,钓鱼,做饭;大量阅读;在山间行走;在窗前喝伏特加。

通过阅读能够感受到作者对文明社会的各种反思,对人与自然相处之道的探索。出行之前,作者进行了详细的物资采购,书籍准备。到达目的地后,每日写作,赏景,整理房间设施和物品,外出几个小时会友。即使深入丛林,在追寻宁静安逸的同时却依然听到了外来游客飙车的吵闹,以及当地友人之间的争吵。

在阅读后,我不禁思考:1.作者是否寻找到了他心目中的宁静?2.在隐居生活中,他的心态有何变化?

以下是我对问题的思考。

1.绝对宁静是不存在的,作者厌烦了巴黎枯燥无味的生活,来到森林中隐居。但事实却不是如作者所想的一样。在隐居生活中,作者能感受到的更多是孤独和寂寞,这与他一开始所想的悠闲与宁静截然不同。但作者仍然从中寻找快乐,“看书”是他在生活中最常做的事情。2.作者在出发前的想象是很美好的,但从挑选出不得不扔下的行李就可以看出事情已在作者的意料之外了。但作者并没有因此而放弃隐居计划,而是通过欣赏美景等来驱散孤独感。

在西伯利亚的小屋里,去追寻内心深处的自由。

——初二 康壮

西尔万?泰松的《在西伯利亚森林中》是关于人与荒野自然相处之道的一本书。为追逐自由,泰松将自己放逐在西伯利亚森林中六个月,他这六个月的生活过得非常惬意,阅读,钓鱼,养狗,和护林员们喝酒吃饭,没有硝烟的杂乱和尘世间的喧闹,在广袤的森林享受无尽的自由。自由不仅是身体上的自由,更是心灵上的自由。在我看来,书中的“自由”是一种归隐荒野的哲学,与东晋陶渊明的思想大致相同,无为而无不为,侧身荒野,不参与城市的竞争。那看似逃离的不负责任,恰恰满溢了自给自足的精神,不依托外在的束缚。向我们展示了“脱离世俗之喧嚣,归隐自然之静谧”的观点。而这一点恰恰值得身处在杂乱世尘中的我们去学习、去体会、去发现、去感悟,是一本非常适合你在心绪杂乱之时去放松的好书。

——初二 梅子菡

《在西伯利亚森林中》这本书主要围绕作者在西伯利亚森林中的隐居生活展开。赞扬了作者的勇气和对自然的深深热爱,他在寒冷的环境中独自生活,与自然界的各种生物相伴,如湖水、冰块、雪、狂风、蚂蚁、熊、山雀等。作者通过这样的生活,体验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并从中获得了关于生活本质的深刻感悟。

作者在森林中的生活充满了挑战,包括冬季严寒和缺乏物质资源的困难。然而,正是这些挑战促使作者深入地反思自我,与他人和社会的关系,以及对幸福的定义。作者通过这种孤立的体验,意识到简单、朴素的生活才是真实的幸福,而不是现代社会中普遍追求的物质繁华。

《在西伯利亚森林中》是一部揭示了人类内心深处和对自然的热爱的作品,它鼓励读者去追求更真实、更有意义的生命体验。总的来说,《在西伯利亚森林中》是一本探讨隐居生活和自然主义思想的著作,它通过对作者隐居生活的描述,启发读者对生活本质和个人价值的思考。

——初二 庞昭彤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人类的生存压力越来越大,他人的存在控制着我们的行为,这是行为纪律的一部分,工作和生活的界限越来越模糊,不想再接任何工作电话或者回复任何邮件信息的我们,开始向往陶渊明“采菊东南下,悠然见南山”的隐居生活。

法国探险家西尔万·泰松和我们也有同样的向往,与我们不同的是:他将这个想法付诸实践。泰松在贝加尔湖畔雪松北岬的一座西伯利亚小木屋里居住了六个月。

为了获得内心自由的感觉,必须有丰沛的空间与孤独。此外还得加上对时间的掌控、绝对的宁静、粗粝的生活,以及触手可及的自然美景。这些战利品的方程式最终将导向小木屋。决定在小木屋生活的时候,泰松想象着自己在蓝天下抽着雪茄,迷失在沉思中。事实的真相却是:自己在后勤记录簿上的食品清单前打着勾。生活,就是柴米油盐。在山上的这些日子里,他把自己奉献给纯粹的生命的欢乐。独自对着湖面吸烟,不妨害任何事物,不受任何人的操纵,不奢求多于当下所拥有的任何东西,而且知道大自然并不厌弃我们。生活需要三种原料:阳光,观景台,使出的力气留在双腿里的酸痛记忆(泰松每天都会去爬山,或者步行到一百公里外的邻居家里)。还得有蒙特克里斯托小雪茄。幸福短暂得如同一口雪茄烟。

泰松是一个完全可以主宰自我精神世界的人,他拥有一个饱满有趣又通透的灵魂,他不需要外力救赎,相反,接近于隐士的隔离,只是对自我的一次沉淀和清理,一次沉底的“洗礼”。

——初二 汪奕杉

《在西伯利亚森林中》的作者是法国的西尔万· 泰松,他于2010年在西伯利亚森林居住了六个月,一经发表便得到了热烈关注与喜爱。本书记载了作者为履行自己的承诺,采购好用品,去西伯利亚森林中生活的故事。作者分了六章详细记录自己每天的生活和日常思考。

   作者住在小木屋中,生活简单,爬爬高山、去森林中转转等修养身心,以达到人与自然相互配合相互交通的境界。他的语言灵动轻快,文章中没有过多的修饰却不淡白无味,予人一种专属森林的宁静、悠然和淳朴。作者在本书中提出了自己向往自由、向往自然的心境及对世界的思考。我很喜欢作者这种淳朴无拘的生活,也很喜欢作者“与自然共生”的行动。自然是治愈一切的良药,在自然中寻找、感受,才体会到真正适合自己的习惯与生活,对自然与社会产生同样的共鸣与理解。

——初二 周子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