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眼万年,走进崇左 ——2024年北大附中石景山学校生物多样性课程学年考察(一)

作者:孙宏选 王旭东 王雨晗 孙稼耕 杨泽宇 徐子轩 发布时间:2024-02-21 编辑:审核:翟永霞 浏览次数: [关闭]

生物多样性博物课程是我校的特色课程,属于自然教育的领域,主要让学生在自然生态环境中探索自然科学,敬畏生命,进行观察和实验。在自然环境中磨炼意志,培养自立、自强、自信、自理的价值观,培养在自然环境中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在野外的生存能力。

2024年1月28日清晨四点,师生准时集结完成,从首都机场飞往广西。经过飞机再转大巴车的紧张奔波忙碌,下午终于到达广西崇左,从正值寒冬的北京进入紫红色三角梅盛开的广西。完成入住后,没有一刻喘息就进入了热带水果园进行适应性考察学习,晚餐后进行了盛大的开营仪式和专业教师介绍,由此开启广西学年考察之旅。

一、金猴湾探访绿林中的白发仙子——白头叶猴

2024年1月29号清晨大雨,师生们在大雨中踏着泥泞的山路进入白头叶猴主要夜宿地金猴湾。

图片1.jpeg

在广西居住着一种神秘而独特的灵长类动物——白头叶猴,它以其银白色的头部和长长的白须而闻名,仿佛森林中的一位智者,静静守护着这片古老的土地。白头叶猴是中国特有的珍稀物种,也是世界上最为稀有的灵长类之一,但目前其种群数量较小,目前已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和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的濒危物种。

白头叶猴体毛黑色, 头部白色(幼年的白头叶猴全身为金黄色),黑白搭配的毛色与其栖息的山体颜色融为一体,又因其喜食叶片而得名。 白头叶猴纤瘦的身躯、细长的四肢,使其能在树林中或陡峭的绝壁上跳跃自如、行走如飞,长长的尾巴起到了极好的平衡作用。白头叶猴是典型的素食主义者,以苹婆和小叶榕等植物的叶子为主食,即使在果实成熟期的7、8 月份,它的食物中也只有约 35% 来自果实, 其余几乎都是树叶。白头叶猴有一套适于消化叶片的好肠胃,它膨大的胃能容纳和搅拌大量树叶,经过微生物分解,营养物质更易被肠道吸收。同时,胃内有能够分解树叶单宁酸的酶, 因此它们能吃较苦涩的树叶,从而具有更多食物来源。

微信图片_20240223093100.jpg

白头叶猴主要栖息在喀斯特地貌形成的石山林区。白头叶猴群居生活,每个群体通常由一个成年雄性和多个成年雌性及其幼崽组成,展现出复杂而有序的社会结构。分布在我国广西崇左喀斯特峰林地带向孤峰地带过渡的石山群中,石

山之上,另有一些陡峭的崖壁,几乎不具备植物生长的水土条件,但这些大片的裸露岩壁却为白头叶猴提供了绝佳的夜宿地,白头叶猴从而形成了半树栖半岩栖习性。

图片4- 白头叶猴夜宿地.jpg

白头叶猴的特殊之处,在于它们对生活环境的独特适应。作为喀斯特地貌特有的物种,白头叶猴展现了生物进化中的一大奇迹:它们不仅能够在石灰岩山地的险峻环境中生存,还能够利用这一环境中稀缺的植物资源。这种独特的适应性,是白头叶猴数百万年进化历程的成果,反映了生物进化的深刻原理——最适者生存。

在“一眼万年”的时间尺度上,白头叶猴的进化旅程是对生命力和适应力的最美证明。从古至今,它们静静地见证了地球上无数物种的兴衰更迭,自身也在不断地适应和演变中前行。在地球这部浩瀚史诗中,白头叶猴是一段独特的注脚,它们的故事在数百万年的时间长河中缓缓展开。这种令人着迷的灵长类动物,不仅因其独特的外貌而引人注目,更因其复杂的进化史而成为科学研究的宝贵对象。

今天,当我们仰望这些独特的灵长类动物时,实际上是在透过历史的长河,感受着生命进化的伟大和神秘。保护白头叶猴,就是保护它们数百万年来的生命历史和未来的演化可能。在我们共同的努力下,让这段古老而宝贵的进化史能够继续延续,让白头叶猴这一自然界中的珍宝,能够在地球这本生命之书上,永远翻开新的篇章。

二、九重山自然考察,喀斯特溶洞探秘

喀斯特地貌是可溶性岩石,以石灰岩为主受地表水、地下水的溶蚀作用和伴随的机械作用所形成的各种地貌。 喀斯特地貌在我国西南地区分布比较广泛,其中广西、贵州和云南东部所占的面积最大。喀斯特地貌是石灰岩地区地下水长期溶蚀的结果,石灰岩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

喀斯特溶蚀地貌洞穴特征:溶洞又称洞穴,它是地下水沿着可溶性岩石的层面、节理或断层进行溶蚀和侵蚀而形成的地下孔道。溶洞中的喀斯特形态主要有石钟乳、石笋、石柱、石幔、石畦、石灰华和泉华等。

在广西崇左深邃的大地之下,藏着一片神秘的地下王国,这里是溶洞的世界。在当地向导和溶洞保护区的工作人员引领下,我们跟随北大附中倪一农老师、中国地质大学的陈翔宇老师进入溶洞。

图片5 .jpg

广西的溶洞以其独特的姿态,诉说着地球深处的秘密。进入洞穴,映入眼帘的首先是上半部分是灰白色下半部分是淡黄色岩石层,推断这个洞穴曾经被水淹过。往里深入,岩壁上是密密麻麻的肠腔类动物海百合及海葵的化石。产生这些化石是因为许多生物在同一时间死亡,经过数百万年或数亿年的时光流逝之后,形成化石。岩顶上的石钟乳有些还在滴水,证明石钟乳还“活着”,这个洞穴还在生长。

我们穿行洞穴大概用了3个小时的时间,溶洞中的每一个角落,都充满了探索的可能。在黑暗中形成一列,前后互相照应举着手电躬身前行。在穿行到大概1个小时的距离时,溶洞被一面巨大的石壁分割成两段,路看似走到头了,不能通过。在石壁下边有一个非常狭窄的缝隙,只能容许一个人的头部进入。在紧张恐惧之余,当然也不知洞穴后面等待我们的是什么?首先当地向导和倪一农老师地质陈翔宇老师示范爬行进入洞穴。此时我们调整了队伍,把女生放在中间,中间串联了比较靠谱有力的男生,首先孙宏选老师作为先锋第一个匍匐进洞,王旭东老师最后一个做好安全断后。进洞后仍然有十几步的距离需要匍匐爬行,师生们互相打光保护头部,防止起身后被岩石撞着头。

接着往里深入,竟是别有洞天,岩壁开阔,洞穴高大,洞穴顶部的石钟乳千姿百态,如同古代佛教宫殿,在洞顶和四周的石壁上,仿佛端坐着千万个大小不同容貌庄严的佛像,在光与影的交错中,静静诉说着万年的故事。

我们非常幸运的看到了千万年才能形成的晶莹剔透的石畦,在层层叠叠的石畦中有大大小小的穴珠。穴珠像大小不一的鹅卵石,主要成分是碳酸钙,每一颗都有可能经过了上万年才形成。这是这次我们溶洞探秘独特的发现,保护区的工作人员说,以后要封闭了,不能再对外开放了。

微信图片_20240223094425.jpg

广西的溶洞,是自然赋予我们的宝贵财富,是自然雕琢的艺术殿堂,每一个洞穴都是时间的画笔,以一眼万年为尺度,勾勒出千姿百态的地质奇观。走进这些神奇的溶洞,仿佛穿越了时间的隧道。溶洞里的钟乳石犹如时间的指针,水滴穿石,细腻而坚韧,每一滴水的轻吟低唱,都是岁月的见证,每一个音符,都激荡着一眼万年的韵律。每一根石笋的挺立,都是时间的雕塑,隐藏着无数地下河水和石灰石千年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

这里,是一部地球的历史书,每一页都镌刻着自然的伟力与奇迹。让我们在这一眼万年的时光之旅中,感受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在一眼万年的注视下,我们渺小而又伟大,我们学会敬畏自然,更懂得珍惜时间。广西的溶洞,用它们千变万化的姿态,提醒我们:在浩瀚的宇宙之中,时间是最伟大的艺术家,而我们,不过是它手中的一粒尘埃。


【研学日记】

孙稼耕:第二天前到金猴湾,在大雨中探访石山精灵——白头叶猴。路上司机操着浓厚的广东话对我们说这时候能看到猴可谓幸运,事实也的确如此,我们用望远镜和肉眼看到了白头叶猴。猴身旁的雨细了,天上的雾浓了,散了,又白了。白头叶猴的身影一直在跳动,直到最后像智者一样坐在树冠上,拖下长长的尾巴。同伴有的进食,有的则蹲坐在树身,凝视远方。林中还有带孩人的母猴,小猴毛色金黄。平地上还有夏威夷果,果壳坚硬,果叶锋利,犹是落叶,虽已枯败,但果叶并没有软而发黄,而是深棕,加上露水,像一片利剑。可是想不着干什么。下午到达当地一位农家甘蔗地,热情的农民伯伯拿着镰刀给大家示范如何砍甘蔗如何削皮,大家品尝本地人专用于做糖的甘庶,每人亲手砍,亲白削,原汁原味,不含添加剂。

王雨晗:今天我们主要了解了喀斯特地貌的形成原理,和白头叶猴的习性知识,观察白头叶猴及它的夜宿地。 白头叶猴的夜宿地特点是岩壁裸露,呈黄色。那是白头叶猴的排泄物造成,要是白头叶猴最近在此活动色。  所以要是看到深褐色石壁,说明附近可能有多只白头叶猴。我们也在老师的引导下利用望远镜观察到了公白头叶猴与抱小猴的母白头叶猴 喀斯特地貌的群峰基本都高度相同。这是因为千万年前这里是深海海底,由于海底沉积,形成了碳酸碱为主的岩石层。不同年代形成的岩石层的物质有微量差别,因此产生了山体上的横纹。雨水的酸性侵蚀掉碱性岩石,形成群峰。 还有一种形成过程是吧:岩石层受板块挤压,呈背斜,底部结实,中间弯曲部脆弱松软,又因为雨水冲刷中间部分被雨水冲走形成凹陷。所以宏观来看山峰横纹可连接成弧线。 这一天的经历,让我领悟到了自然的神奇。

徐子轩、王雨晗:在考察的第三天,我们探索了神秘的自然溶洞。在走了三公里的路程后,我们到达了溶洞口,溶洞口黑暗而幽深。在戴上安全帽后,我们跟随陈翔宇老师进入洞穴。

一进去,石壁上的密密麻麻的凸起引起了我的注意。经老师讲解,我知道了这是海百合(一种动物)的化石,而且密密麻麻的全是化石,这是因为在很久以前,这里是海底,有许多海百合在这生活。但因某种原因,海百合突然大量死亡。经过地壳运动和水流冲刷,这些化石露了出来。

我们看到洞穴中下半部分为黄色,上半部分为白色。黄白交界线就是曾经洞穴中的水位线。再往前走我们发现了正在向下滴水的石钟乳。石钟乳一开始是一个岩石的裂缝或裂缝群,慢慢地下含有矿物质的水滴,形成晶体。接着形成中空的鹅管,每滴一滴水鹅管就变长一点,两边的裂缝滴出的水也往鹅管汇集,形成晶体,若是把这时的鹅管剖开,就会有同心圆状的年轮。年轮中是黄白交错的,黄色晶体是短时间形成的混有杂质,白色晶体则是水滴滴下一点点形成纯度更高整个过程就像是生命的活动,溶洞就像是一个巨大的生物,有人类寿命不能窥探的神奇。

我们匍匐着穿过一个狭窄的石洞老师用紫外线手电照射白色晶体形成的石畦,在关闭光源后,晶体神奇的亮起了绿色的凌光,还可以用紫外线手电筒在晶体上反复照射关灯后就呈现出手电筒在晶体上“写上”的字或图案。

之后我们又看到了一大块白色晶体,这是石畦,它的小凹坑内有一些圆球,上面还有直径两厘米的巨大园珠,这是穴珠,每一颗都有可能经过了上万年才形成。石畦上方的石钟乳往下滴水,刚好滴在小凹坑的边缘,使小坑内的沙粒旋转,水中的矿物质附着在沙粒上,一层一层,越滚越大,最终形成这样一个小球。带队老师说,他这十年野外探洞,从来没有见过两厘米宽这么大的穴珠,一般都是几毫米大。在老师的讲解下,我们了解着些穴珠有千万年的历史,是无价之宝。在了解了这一系列的知识后,我们小心的向洞穴出口走去……这次探洞,我们了解了洞穴中的神奇现象,和洞穴形成的悠久历史。我们在了解历史的同时也在成为历史。所以,我们是极其幸运的。

杨泽宇:经过了一些简单的探索,我们还是来到了洞穴,开始探查。进入洞穴,映入眼帘的首先是淡黄色及灰色的岩石层,空间还较为空旷。往里深入,我们逐渐发现了一些远古贝类以及海葵的化石。产生这些化石是因为许多生物在同一时间死亡,经过数百万年或数亿年的时光流逝之后,形成为了这些化石。之后我们看到了石钟乳,有些还在滴水。和老师我们了解到了这个洞穴还在生长,还“活着”。鹅管在滴水说明地下水源高于洞穴,如果没有岩壁,这里已经被淹没了。

接着往里深入,空间已经变得极其狭窄了,队伍由之前的散乱变得更加完整。还有一个地方需要我们匍匐前进,这也展现了同学们的团结。通过之后,我们发现了老鼠和牛的亚化石,也就是还未完全形成化石的动物骨骼。我们还见到了石畦。石畦就是由水经过漫长的时间陆陆续续滴下,形成的大片晶体。还有穴珠,一小颗穴珠的形成需要百万年的时间,形成的概率小之又小,我们真是撞了大运。这一次,我深刻的意识到了,我们成为了历史的见证者,充分的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神奇,美妙,历史悠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