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作为中国传统民俗节日,不仅是阖家团圆、辞旧迎新的日子,更传承着和平、和睦、和谐等中华文明理念。2023年底,第78届联合国大会更是将春节(农历新年)确定为联合国假日。这是新近发生的大事,更是值得自豪的喜事。作为炎黄子孙,我们理应对春节这个传统习俗节日有着正确、深刻、自主的认识。春节是一个怎样的节日?为什么要庆祝春节?怎样庆祝春节?这些做法的意义何在?又要如何继承发扬?都成为新时代青少年应当思考的问题。初一语文备课组的老师们利用学科大作业这一契机,安排“制作春节特刊”和“完成关于北京春节民风民俗的调查报告”两个题目,以小组为单位,从广度和深度两个层面,引导学生在做中学,在生活中学,在实践中深刻对于春节民风民俗的认识,增强民族自信与文化认同。



题目一:“传统节日之春节篇”特刊
这是春节文化与语文知识的完美结合,更是艺术审美与语文素养的跨学科尝试,是一本本赏心悦目的视觉盛宴。在这本特刊中,学生先要在小组内明确分工,通力合作,呈现“编者风采”。再通过资料的查找和整合,在必选栏目中呈现各民族、各地方过春节的不同风俗习惯——“春节风俗”;龙年话“龙”事、龙年积“龙”语、龙年荐“龙”人……——“龙年说龙”。完成彰显个性的创新栏目:“晒晒春联”“写写福字”“做做美食”任选其一,创作空间十足。



学生在特刊的创作中,表现出了极强的语言运用、文化传承、审美鉴赏等学科素养。不少小组都在任务要求的基础之上有所创新,例如:图文并茂,主题统一;重新命制了栏目的名称;模仿教材中的“单元导语”介绍栏目内容等。在汇报环节,其他小组的同学们也根据评价量表严格给汇报成果打分,实现教学评一体化。
题目二:关于北京春节民风民俗的调查报告
老舍先生《北京的春节》、梁实秋先生《北平年景》、刘绍棠先生《本命年的回想》……名家笔下,北京春节的风土人情美不胜收。题目二以名家作品为基本,通过查阅资料、采访家人、发放问卷、实地考察等方式,探究北京过春节的民风民俗,将自己的发现、思考、建议以探究报告的形式完成。调研学情后,初一备课组的老师们为学生们搭建了许多学习支架,帮助他们更好地完成任务。



学生在题目二的完成过程中,表现出了极强的语言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文化传承等学科素养。学生能够基于生活中的真实问题,聚焦在更小的题目,如:《北京春节民风民俗的独特之处》《北京春节民风民俗的发展变化》等;能够切实分析采访实录和问卷数据,得出有益结论,如“年轻人虽热爱传统节日,但找不到合适的庆祝方式。”;能够在找出问题的基础上,针对性提出建议,如“制作环保烟花”“烘托节日氛围,增加庆祝活动的多样性”等。



本次学科大作业,很好地落实了核心素养,增强了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同,真正运用学科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样的学科实践将会使学生受益终身。相信借助这次作业的实践和思考,孩子们一定会度过一个意义非同的春节,一个充实愉悦的寒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