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者引航 开启阅途 ——23-24学年秋季学期师生共读一本书作品展(第9期)

作者:于锐 发布时间:2024-01-16 编辑:审核:任欢迎 浏览次数: [关闭]

智者如光,照亮前行的路。

智者如灯,指引迷途的人。

智者如泉,滋润干涸的心。

“智者引航·开启阅途”2023-2024学年上学段的“师生共读一本书”阅读分享活动系列作品,本期与您分享的阅读书目是《飞向太空港》,共读指导教师是语文学科的李菁老师。

图1.jpeg

每当我仰望那浩瀚无比的星空,看那快速升空的火箭,一种自豪感油然而生。细碎的记忆,宛若晚秋的阳光穿过梧桐树叶,打进静谧的心原。中国著名作家李鸣生先生的航天七部曲之一《飞向太空港》让我印象深刻。此书讲述了中国航天史上一个个令人不可思议的奇迹,长征三号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场发射美国卫星亚洲一号成功之事,记录了中国航天史上的一大光辉成就,让无数中国人为之自豪。

这背后的一切,使无数航天人日日夜夜的坚持与努力。比如航天员聂海胜,他有着广大劳动人民的坚韧与质朴。苏轼有言:“也无风雨也无晴”,聂海胜就抱着这样高端的态度应对一个个困难。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这不是迎难而上,而是换位思考,用新思想面对艰难险阻,当他还是个放牛娃的时候,他的内心就埋下了航天梦的种子。

“梦想还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聂海胜总能克服困难,这是他实现梦想的关键。这就是中国的航天人,他们总能在一片荒无人烟土地上播种着现代文明的种子,是他们,让这原本落后其他国家航天技术的我们,一步步追平,甚至引领世界。航天卫星发射场不只有西昌,更有酒泉、太原、文昌。

发射的卫星不再别国的,而是中国北斗。火箭共有神舟、天问、嫦娥。并在不久的将来,美国NASA研制的空间站将寿命已尽,那世界上便只有中国空间站还在运行。这都是令我们中国人引以为傲的。当初那令人向往的美国,已不再深受那么多人的追捧,反而有更多的外国人向往着中国人的生活。

这让我不禁感慨:此生无悔入华夏,来世还做中国人!

——初二5 李思言


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生活吃不饱穿不暖的年代,他们凭借着自己坚毅的决心和高尚的精神让中国航大技术更加强大。

  《飞向太空港》全面的介绍了当时的社会环境和火箭发射成功的过程,还让我们更全面的了解到各个为之付出心血的人。当真正去看历史中的每一幕,我才知道,也许制造和发射的过程中不像战场那般抛头颅洒热血,但在那个地方,也有人为之对出生命,也有无数个值得我们铭记和缅怀的人。

   书中打动我的有对西昌卫星发射基地科研工作者工作条件和生活环境的描述。1989年9月,发射基地爆发了一场百年不遇的泥石流,房屋倒塌了,铁路冲垮了,桥梁摧毁了,通信中通,人员伤亡。面对大自然的挑战,基地的工作者挽起裤子,卷起袖子,扒稀泥,搬砖头,同心协力渡过难关,在西昌还有一类放卫星的人。他们常年奔波在外,风餐露宿。每一次的卫星发射都需要他们在户外进行各项测试,有时时间甚至长达一年。他们远离家人,累了想家了只能抬头仰望星空。读到这样的文字总能让我热泪盈眶。

书中还介绍了很多性格不同,能力出众的航天工作者。西昌卫星发射基地副司令员胡世祥才思敏捷,肩勇有谋;中国卫星发射测控部副主任上官世盘远见卓识,聪明练达;西昌发射中心气象处处长吴传竹耐心细致,风趣幽默。

《飞向太空港》,一个时代里,无数人的努力和汗水,是这个新时代里,能让人挺起胸膛的不朽传奇!

——初二5 赵巧丫


此书讲的是李鸣生以他实地采访获得的第一手资料,为读者描绘了1990年4月7日中国在西昌卫星发射场成功用“长征三号”火箭将美国设计制造的“亚洲一号”卫星送入天空的全过程。而在卫星成功发射的背后是无尽的艰难,需要天时、地利、人和的共同配合。

前期的准备工作是艰辛的。其中护送升降平台这一内容令我记忆深刻,为了卸载卫星和设备集装箱,必须把护送升降台这个庞然大物从北京运到西昌,从成都到西昌大多是崎岖山路,运输人员们尽管需克服种种困难,但一路上感受到了百姓们的热情,他们与百姓内心深处都体现出强烈的爱国情怀。

中美相适应的过程是曲折的。美方技术人员提出了各种不合时宜的要求,但中国技术人员们毫无怨言,不仅满足了美国人对生活上的要求,还一直保持着恭敬的态度,让美国人逐步适应在中国的生活,这使美国后来对中国产生了极高的评价。

发射日当天是惊心动魄的。西昌的天气变化莫测,这对卫星发射有着重要影响。在场的所有人都焦急的注视着,担心这次发射的成功与否。而工作人员们依旧保持着沉着冷静的态度,直至“亚洲三号”成功入轨,发射圆满成功,所有人都欢呼雀跃,中外专家热泪盈眶。这次的发射任务让所有人看到了中国的实力,同时获得了世界的认可。

《飞向太空港》一书振奋人心,励志前行。中国航天的工作人员如点点星光般,从暗淡到璀璨,并汇聚于天空,让星空变得灿烂与闪耀。他们阔步前进,换来如今航天事业的辉煌成就,实现跨越式发展,让中国人民更有底气。我们应学习航天工作人员的优秀品质,在学习上克服困难、坚持不懈,以执着信念、优良品格、丰富知识,肩负起新时代重任,让奋斗成就梦想,将来为国家发展贡献力量。

——初二5 陈明欣


不一样的上官世盘

——《飞向太空港》人物评价

上官世盘,权威资料这样介绍他:上官世盘是我国现代军事技术装备试验和卫星发射的优秀军职指挥员,指挥过第一颗国际卫星——“亚洲一号”的成功发射。在作者李鸣生眼中,他也是为非常权威的指挥官。

上官世盘在整本书中,基本上是以一种发言的形式出现,而从他的言语中我也能感受到他思维的缜密、与他人不同的视角和他对航天事业的支持。当那些其他国家的人在质疑中国航天的技术时,他也会以一种“文化人的形式”去给他们合理的答复。

他虽然没有以研制者的身份投入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但他却像书中的“我”一样在做精神上的支持,他也同时代表着中国航天人里那些同样在做理论的科研工作者们。

——初二5班 杨硕函


令人敬佩的孙家栋

——《飞向太空港》人物评价

孙家栋是美国休斯公司亚洲1号卫星场乘中国长征3号火箭上天的负责人,向美方谈判关于亚洲1号发射的事情,担任谈判代表团团长。他对待国家负责,对待事情认真,在前往美国的飞机上仍然一字一句斟酌刚刚改出来的谈判稿,没有一分钟休息,在谈判时不卑不亢,最终为中国拿到了宝贵的亚洲1号发射机会,连美国的谈判员都说到:“您所说的谈判词都与当时美方给您的不一样,自己改了一遍。”他忘我工作,甚至在3天的艰辛谈判后,签署备忘录前晕倒在了谈判间,他是中国火箭进入国际市场的大功臣,是一位杰出的谈判家,他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热爱国家。他面对困难不低头,面对责任勇于承担,他无论在哪方面都值得我们学习他的品质与做事方法。

——初二6班 马诗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