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者引航 开启阅途 ——23-24学年秋季学期师生共读一本书作品展(第8期)

作者:于锐 发布时间:2024-01-09 编辑:审核:任欢迎 浏览次数: [关闭]

智者如光,照亮前行的路。

智者如灯,指引迷途的人。

智者如泉,滋润干涸的心。

“智者引航·开启阅途”2023-2024学年上学段的“师生共读一本书”阅读分享活动系列作品,本期与您分享的阅读书目是《古文观止》,共读指导教师是语文学科的杨晓雨老师。

图2.png

《古文观止》宫之奇人物评析

古时候,晋国想要借道虞国去攻打虢国,宫之奇奉劝虞国国君不要同意,否则晋国将会加害于虞国,就像没有了嘴唇牙齿就会受寒一样。而最终虞国的国君没有同意他的建议,使虞国遭到了灭顶之灾。

在这片文章当中,我认为宫之奇是一个深谋远虑,顾全大局的人。他意识到自己国家将会面对的危险,而不是如虞国国君一般目光短浅。

以史为鉴,我们应当做一个像宫之奇一样的人。在生活中,我们也应当做一个深谋远虑的人,学会未雨绸缪,为未知的将来做好充足的准备。

——初二3 赵翘楚

宫之奇出自《左传》的《宫之奇谏假道》。主要讲了晋国向虞国借道攻打虢国。当时,宫之奇力谏虞国君主,反驳了虞公对宗族关系和神的迷信,可是虞公不听,最终落得了被活捉的下场。

宫之奇是一个深谋远虑、顾全大局、智谋过人、敢于挑战权威的人。他能够想到晋国的野心不止在虢国,也把心放在了虞国上。并且在虞国君主盲目相信神和宗族关系的时候,他还指出:“鬼神非人实亲,惟德是依。”

虽然最后还是因为虞国君主的迷信和不明是非而进谏失败,但是他深谋远虑与不畏权威的精神还是值得我们去学习的。

——初二3钱欣彤

《古文观止》曹刿人物评析

曹刿,春秋时鲁国大夫。著名的军事理论家。《曹刿论战》中记载他在鲁庄公十年(公元前684年)时参与了长勺之战(鲁国与齐国的交战),并讲述了曹刿在长勺之战中对此次战争的一番评论,并在战时活用“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原理击退强大的齐军的史实。文章说明了在战争中如何正确运用战略防御原则——只有“取信于民”,实行“敌疲我打”的正确方针,选择反攻和追击的有利时机,才能以小敌大,以弱胜强。

我认为曹刿是一个足智多谋、观察力强、深谋远虑、细心谨慎、和有高超的指挥才能的人。他对战场形势的把握得当,才会有“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这一句兵家名言的出现。同时,当敌人溃退时,他没有第一时间下令追击,而是观察细节,不放过蛛丝马迹,最终排除敌军有着伏击的可能,带领宋国打了场大胜仗!

——初二3屈睿

曹刿是中国古代战国时期的一位智将,他在史书《左传》中有一篇名为《论战》的篇章,被后人称为《曹刿论战》。该篇章记载了曹刿在齐国和晋国之间战争爆发时的言辞和智谋。这篇文章充分展现了曹刿的智慧和战略谋略,下面是对曹刿的人物赏析:

曹刿是一位非常睿智和周密思考的智将。他在面对危机时能够冷静思考,分析形势,并提出适当的对策。在《论战》中,曹刿预见到齐国对晋国的进攻,并意识到晋国将会先行进攻齐国的东部边境。他通过细致的观察和分析,认识到自己的国家势弱于晋国,因此提出了“以国内之重,委国外之轻”的策略,建议齐国不要与晋国硬碰硬,而应主动回避。

曹刿善于运用心理战术和谋略。在《论战》中,曹刿派出一支装备精良的队伍,仿佛要进攻晋国的首都,冒充齐国主力军。这种虚张声势的举措有效地欺骗了晋国,使其分散了力量,以为齐国主攻的方向是晋国的都城。随后,曹刿趁晋国军队不备,迅速占领了晋国边境的重要城市。

曹刿反击的策略充分展示了他的灵活性和谋略。面对晋国的进攻,曹刿并没有被动地等待,而是采取了积极的反击和阻击策略。他创造性地利用齐国地势狭窄的特点,设下了埋伏和伏击战术,迅速消灭了晋国的主力军。曹刿善于利用敌人的弱点,巧妙地运用战术手段为自己的国家争取了胜利。

曹刿的智慧和机智使他成为了中国古代的一位杰出战略家。他善于洞察敌人的意图,善于分析形势,采取适合的策略。在《曹刿论战》中,他的言辞充满深思熟虑和睿智的思考,他通过周密的计划和勇敢的行动,成功地引导了齐国走出困境,战胜了强大的晋国。

总之,曹刿是中国古代战国时期一位具有卓越智慧和战略才能的将领。他在《曹刿论战》中的言辞和行动展示了他的谋略和机智,使他成为中国古代军事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他的智慧不仅在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也给后人留下了深刻的启示和借鉴。

——初二3赵浩成

我想分析的是《古文观止》这本书中“曹刿论战”的部分。这篇文章来自左丘明,朝代先秦。我分析的人物是曹刿和鲁庄公。本文讲述的是齐国和鲁国打仗的故事,故事中,曹刿并没有在对方已经逃走的时候急去追赶,而是细心、耐心的观察了对方军队车的轨迹以及军旗的情况。来判断对方是否有诡计,是否可以安全追击。由此可以看出,曹刿是一个有远见、沉着冷静、善于分析战况的人,同时他十分果敢。与其对比,鲁庄公则目光短浅、缺乏谋略。

——初二3 刘相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