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历史文化与民族文化的结晶,博物馆是历史文物的收藏地,是民族文化的见证者,能够帮助学生开阔视野,增加知识储备,激发实地考察、思考探究的兴趣,树立求真、探索的精神品格。2023年暑假期间,北大附中石景山学校1+3高一高二年级开展了“文化的力量”博物馆参观活动,同学们通过参观博物馆、聆听讲解员介绍,深入了解中外历史与文化,并撰写参观心得。
同学们积极参加活动并提交作品,年级组邀请了专业评委老师对学生作品进行评选,部分同学的作品不仅详细记录参观过程,而且写出了自己独特的感悟。获奖名单如下:

博物馆参观活动是一种深入体验历史与文化的学习方式,旨在帮助学生建立一种主动探求知识、深入了解历史文化的学习习惯,同时让学生发自内心地产生对人类文明、民族历史积淀的崇拜感和自豪感。通过本次博物馆参观活动,同学们沉浸式体验了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深入了解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辉煌成就,并将以此为激励,树立远大的人生目标与社会理想,为实现理想与目标而努力拼搏、奋勇向前。
附部分优秀作品选段进行展示:
1+3班 樊开元:
数百万年前,各种各样的石头静卧在长期碰撞挤压的地壳中,不仅见证了地球的沧桑,也是人类走向工具时代的先驱。偶然有一天,人们凿下玉石的一角,那温润的质地体现了与一般石头的不同。玉便逐渐被开采出来、打磨成各种器形并被赋予了诸多美好的寓意。
“君子无故,玉不去身。”在周朝,携带玉佩可以展现君子风度。孔子周游列国便携带着玉佩,以表示他的大爱于西周的德化礼教。我在国家博物馆中看到了很多组佩,君子戴着它必是闲庭信步、从容不迫,玉佩的声音才会悦耳动听。因此这句话约束的是讲究礼仪的君子,为了保持礼仪姿态的落落大方,不应无故将玉佩摘下,要用组佩时刻约束自己的行为举止。通过对本句的正确理解,我得以一窥两千年前古人的品玉风雅和道德水准。
还有一种玉器叫做玦。不连、不周的特征是玦的关键性标识。玦在《荀子·大略》中是这么讲的:“绝人以玦。”意思是我想和你断交,我不说,送你一只玉玦,你收到自然就明白了。有趣的是,收到玦的人不翻脸,不恼羞成怒地口诛笔伐,他送上一只玉环,暗喻对方,我也正有此意。这就是“反绝以环”。原来,在现在几句话就能明了之事,在古代的文人墨客之中也要怀有诚意,让我深深体会到了翩翩君子风度。

1+3班 申圳:
公元4000多年前,陶器出现了,人们终于学会了制作日用品,文明在河流的沿岸、森林的深处、草原的中心、沙漠的边缘,出现了!那时的人类社会叫做聚落,或者部落。但是,进步总要伴随着鲜血与战争,在痛苦的融合后,华夏文明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出现了,从此神州大地迎来了夏商周时代,与此伴随的,则是大名鼎鼎的青铜时代。
昏黄的灯光下,繁复古朴的花纹上反出青黑的冷冽的光,厚重的质感源于其承载的千年岁月,人类的智慧无穷无尽,谁能想到,在数千年前的今天,人们就已经有能力冶炼青铜,制作器具,甚至将其塑造成多样的形态,附以繁文饰物。四羊方尊,多么不可思议的工艺代表啊,哪怕在数千年后的今天,也依旧是不可多得的国宝级艺术品。也正是这种能力,这种求职的欲望与探索的精神,才让如今的世界如此的繁华与美丽,才让遥远的星空不再遥远,神话传说不只是传说。

高一1班 郑志岩:
中国的历史似长河,几千年的动荡与绵延,尽是兴衰荣辱。走进的第一个展厅,便是古代中国展厅。当我的步伐向前方点点迈出,历史的繁花从步印上蔓延,几步便绽开一朵花,几步便走过一个朝代,裹挟着无数烟尘与过往,庇护着无数悲壮与动荡,我闭上眼睛,醉在了乾坤天地下,醉在了兴隆的青铜时代下,醉在了李白笔下“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的盛唐风貌下,醉在了笔墨书写三生沧世,书画闻名古今千年的大美明清下……
一件文物是一段故事,当文物一点点被挖掘被发现,历史的模样也逐渐清晰。古代中国行中,我印象最深的一件文物,便是昭陵六骏。身冒箭矢,驰骋疆场,“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跃然纸上,我看见古战场的雄壮,那是一抹豪气,像是浴血的蜕变,他背后的故事却悲壮而压抑。昭陵六骏曾经流失,成为民国第一盗宝悬案,最终两骏流放海外,而其余四骏上的裂痕,像是空洞的泪,昭示着历史的疮孔,那是无奈,亦是遗憾。
高二1班 李思萱:
在近代的一封封亲笔信件中,见证中国共产党人的家国情怀。在每一个不同的时期,都有一批又一批的中国共产党人为了国家的未来而奋斗,去努力。他们是有血有肉的人,他们是子女、是兄弟姐妹、是伴侣、是父母,却只能在危险时刻将这一身份,用墨水、汗水与泪水书写在充满着褶皱的泛黄纸张上。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周介甫,以坚定的理想信念写下了“为主义而牺牲,虽九死犹不悔”的光辉誓词。在狱中,他给母亲写下了绝笔书,“母亲大人:我这次是牺牲了,这也是我个人的最后目的达到了,你老人家不要挂念啊”;1935年5月2日革命家方志敏在狱中写下《可爱的中国》,在如此危难之际他却仍怀念着为无产阶级革命的自己,激励着无数的革命者们鉴定信念,写道“亲爱的朋友们,不要悲观,不要畏馁,要奋斗!要持久的艰苦的奋斗!把各人所有的智慧才能都提供于民族的拯救吧!”
他们从没有过退缩和后悔,只是保持着那份为共产主义理想而献身的坚定意志。由这一封封亲笔书信,直观的感受到革命战争年代中国共产党员为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而不惜牺牲生命、舍小家为大家的那份浓厚的家国情怀。千千万万的中国共产党人用热血与生命书写着辉煌而有历久弥新的伟大篇章。那面老旧又破损了的红旗也变得更加的鲜艳,闪耀着中国的红色与灿烂的五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