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传统文化 体验非遗技艺

作者:王一白、盛诗淼 发布时间:2021-06-09 编辑:审核: 浏览次数: [关闭]

2021年6月7日,初一年级的25位同学乘坐大巴来到了位于北京和平门外的琉璃厂,开启“湖颖寻艺”的研学活动。

图一.jpg

琉璃厂是北京一条著名的文化街,它起源于清代,当时各地来京参加科举考试的举人大多集中住在这一带,因此在这里出售书籍和笔墨纸砚的店铺较多,形成了较浓的书香文化氛围。

琉璃厂有许多著名老店,如槐荫山房、茹古斋、古艺斋、瑞成斋、萃文斋、一得阁、李福寿笔庄等,每一个建筑都是满满的“中国风”,每每路过一家门店都能闻到浓厚的文化气息。上午,同学们一边参观老店,一边认真听着非遗传承人白老师的讲解,时而专心做笔记,时而凑到物品前仔细观察、拍照。从书法到绘画,从宣纸到拓印,从制作步骤到匠人精神,同学们纷纷表示收获很大,加深了对传统文化的了解。

图二.jpg

午餐后,同学们在戴月轩体验了大家最期待的湖笔的笔头制作过程。

笔头制作是湖笔制作工艺中,最复杂、最关键的工序之一,它需要十分的有耐心,否则就会前功尽弃。同学们在老师的指导下,耐心地、细心地将浸湿的笔毛理顺,并剔除不适合做笔的杂毛、绒毛、无锋之毛等,最后整理成半成品的笔头。过程中,同学们还互相帮助,经常在老师忙不过来时教身边的同学。

经过笔头制作的体验,我们学会了面对事物要耐心细心,体会到了匠人精神来之不易,我们在生活中也应该精益求精,不因为是些小事就马马虎虎。

快乐的时光是短暂的,充实的一天就在同学跳动的指尖与欢声笑语之间溜走了。大家纷纷表示,今天不光在实践中找到了团队精神,还知道了许多关于非遗文化的知识,与匠人精神的难得。

6月8日上午,我们又在老师的带领下,参观了杨梅竹斜街以及琉璃厂西街。

我们先参观了杨梅竹斜街。期间,了解到了门墩的历史,它成型于明,兴盛于清。如果门墩是圆形的,那么门墩的主人就是武将;如果门墩是方形的,那么门墩的主人就是文官。门墩寓意着吉祥如意。

门墩的故事真是有趣!听完后,我们不禁对那段历史感兴趣起来。我甚至可以想象出当时那繁荣的街道,来来往往的人群。也赞叹起我国的文化来。我还看到杨梅竹斜街人们惬意的生活,也看到人们亲切自然的谈话。路边的小猫小狗愉快地玩耍着、追逐着。看到这样的景象,我羡慕起这里的生活。

在下午,我们体验了湖笔制作中的捆扎、刻字的工序。捆扎和刻字,这可不是一项简单的任务,看了讲解视频后,当我还是一头雾水时。在此感受到了做毛笔的不易,体会到了匠人精神。我们应该好好学习和传承这种匠人精神。

时光飞逝。6月9日,这已经是活动的第三天了,是我们最后一天的外出考察活动,大家都带有些许的不舍与怀念。

图八.jpg

在早上我们参观了荣宝斋,看到了精致的龙门石窟画像,它的每一笔都十分有特点,惹得大家一片惊叹。我们还参观了荣宝斋举办的画展,看到了栩栩如生的人物画像,赏心悦目的山水画,活灵活现的动物图画。

今天的重头戏是13:30---15:00的交流总结会,非遗传承人——戴月轩的王师傅给我们讲述有关湖笔和文房四宝的知识。王老师给我们讲了戴月轩在艰苦年代里是如何发展壮大起来的,以及湖笔毛料的选择和笔杆的材质。收获很大,明白了“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深刻寓意,做一件事情并不是一蹴而就,而要通过日日夜夜的努力练习才行。

通过这三天的学习交流,我们收获了很多,也学习了很多。我们看到了很多优秀的作品,学习到了制作湖笔的过程,体会到笔的来之不易,同时对匠人们的工匠精神很钦佩。我们一定会传承好文化,让湖笔制作技艺更加发扬光大,让更多的群体加入到保护文化、传承文化的队伍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