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住我们的精神财富——记初一年级少年行·古籍修复

作者:初一(6)班 税鹏宇 初一(1)班 郭佳欣 发布时间:2021-06-09 编辑:于昊文审核:雷鸣 浏览次数: [关闭]

少年行,知天下;身未动,心已远。

2021年6月7日-9日,初一年级进行了为期三天的文化魔方·少年行活动,我们选择的是古籍修复项目。

   6月7日上午,我们来到了位于前门外西南方向的杨梅竹斜街,这条胡同形成于元代,繁荣于明朝。在这里,带队老师让我们自己去“寻宝”——民国时期世界书局”和“中正书局”旧址,以及清乾隆时期东阁大学士梁诗正和现代文学家沈丛文先生的故居。除此之外,我们组还有额外的收获——两家专门售卖和修理古籍的店铺,店铺的老板耐心的向我们讲述了一些修复古籍的方法。

下午,我们来到了中国书店。在这里,我们了解了古籍修复的相关知识,感受了三百年古书页的质感,还体验了传统古籍修复中的补书页环节。在实际操作中,我们仅仅修复了两面书页,就已经感到并不轻松,这让我体会到了修复古籍是个不折不扣的体力活和眼力活,需要极大的耐心和娴熟的手法。

   6月8日上午,我们来到了国家典籍博物馆。在馆里专业讲解员的带领下,我们参观了从古至今不同时期现存的珍贵古籍,参观了难得一见的国家级展览——《永乐大典》。看着那些发黄发旧的珍贵书卷,在低温的展厅里,仍感到心潮澎湃。

下午,我们学习了“龙鳞装”的历史并亲自体验了这种奇妙的古籍装订方法。 “龙鳞装”也叫旋风装,是唐朝中期发明的,由卷轴装演变而来,便于翻阅,利于保护书页。我们两人一组,互相配合着,把一叠纸水平摆放,相邻两张纸依次间隔半厘米,用浆糊粘好,上下裁边,用卷轴从右往左卷起来即可。展开时便如龙的鳞片一样整齐好看,我们不禁感叹古人的智慧。

   6月9日,我们来到了琉璃厂的汲古阁。这里的师傅,为我们展示了拓片技术,并指导我们进行了实际操作。师傅告诉我们,他们每一个步骤都有严格的要求,只用拓刷把宣纸均匀的覆盖在石板上这个看似轻松简单的动作,需要练习三个月以上才能熟练掌握。我们好奇的采访拓片师傅,现在科技发达,流水线作业方便快捷,为什么还选择这个职业,以后还有发展前景吗?师傅说,他也没想那么多,只是不想让这个古老的技艺失传,想一直把它传承下去。我想,就是因为我们身边一直有这样的普通而执着的人,中华古老的文明才传承至今。

图9 专家指导学生拓片.jpg

为期三天的少年行活动圆满结束了,我们满载而归。不仅学到了古籍修复的专业知识,对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历史有了很深的感悟,更重要的是,我们意识到古籍修复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图11 古籍修复组集体照.jpg

最好的保护就是传承,希望古籍修复这种古老而又极具现实意义的技艺能够传承下去,也希望更多的青年人能够加入到古籍修复和保护的行列中,做修复时光的文化使者,做中华文明的传递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