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节“小手拉大手 垃圾分类我先行”——线上垃圾分类处理主题教育活动

作者:周娟 发布时间:2020-05-28 编辑:审核: 浏览次数: [关闭]

       近年来,随着社会快速发展和物质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生活垃圾产生随之迅速增长。北京作为一个拥有2100万人口的特大型城市,每天产生的生活垃圾约2.4万吨,5天的垃圾量就能填满整个昆明湖。如此庞大的垃圾产生量使我们城市后端的垃圾处理系统不堪重负,每个人都将面临环境污染的威胁。新修订的《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5月1日正式实施,北京也全面开启了“生活垃圾强制分类”。为了有效推进和宣传垃圾分类工作,结合现阶段同学们居家学习的实际情况,我校本届科技节确定了“感悟‘生命 ? 生存 ? 生活’ 实现‘旧物创意再造’”的活动主题。
       为了加强学生垃圾分类知识的学习,5月29日下午学校特邀北京环卫集团、北京微环境管理有限公司垃圾分类负责人杨伊老师,为我校初一、初二、1+3、高一、高二年级做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线上垃圾分类处理主题教育活动——“小手拉大手 垃圾分类我先行”。
                             
       杨伊老师首先从垃圾分类现状、背景及意义出发,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丰富的图片,使同学们了解“什么是垃圾分类”,“为什么要实行垃圾分类”。
       什么是垃圾分类?通俗的讲,垃圾分类就是在源头将垃圾分类投放,并通过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和分类处理,实现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
       为什么要实行垃圾分类?减少垃圾,改善环境,国人每天每年平均产生300公斤垃圾,许多城市都面临垃圾围城的局面。
                             
                                                                                           减少占地,减少污染
       垃圾分类后被送到工厂而不是填埋场,既可以减少占地,降低垃圾处理成本,又避免了填埋或焚烧所产生的环境污染。
节约资源,变废为宝
       生活垃圾中有30%~40%可以回收利用,应珍惜这个小本大利的资源。 大家也可以利用易拉罐制作笔盒,既环保,又节约资源。
                             
       杨伊老师接着通过大量生活中的实例,让同学们了解了什么是厨余垃圾、可回收物,什么是有害垃圾、其它垃圾,教给同学们如何区分这些垃圾,做好垃圾的日常分类。杨伊老师还通过在线抢答方式加深同学们对垃圾分类的认识。抢答环节同学们纷纷举手抢答,在评论区踊跃发言,掀起了此次活动的高潮。
                              
                             
       最后杨伊老师还跟同学们分享了垃圾分类顺口溜:
                                                                      认清四色垃圾桶,垃圾分类要清楚。
                                                                      蓝色大桶可回收,变废为宝好颜色。
                                                                      绿色大桶装剩菜,变成肥料来灌溉。
                                                                      红桶垃圾最有害,电池灯管就是它。
                                                                      灰色大桶装其它,尘土旧物来安家。
                             
       此次主题活动使同学们受益匪浅,只有我们人人参与、共同分拣,养成生活垃圾分类投放的好习惯,才能使我们这个城市环境更加美好。
       垃圾分类,从我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