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化语言文化知识,推进“英语课外阅读教学”有效开展——记“1+3”班《书虫》四级下英语课外阅读成果汇报创作展示活动

作者:于锐 发布时间:2019-06-10 编辑:审核: 浏览次数: [关闭]

                             
       好的英语水平是“读”出来的。要学好英语,仅依靠课堂上的学习是不够的,还要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名著阅读对学生的精神发育和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的形成起到决定性作用。
                             
       阅读的主要目的在于语言吸收上的“潜移默化”,在于获得语感。“读”出来的英语是地道的、自然的,因为使用者依持的是“语感”;“做”出来的英语往往流于生硬,因为使用者依赖的是语法规则。没有大量的语言“输入”,就不可能有语感,也难以真正学好英语。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对选择性必修课的要求是:学生能理解和欣赏部分英语优秀文学作品,从作品的意蕴美中获得积极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念启示;对选修课(提高类)的要求是:学生能理解和欣赏经典演讲、文学名著、名人传记等,感悟其精神内涵,反思自己的人生成长。因此,在“1+3”第二学期开展英语课外名著阅读,使学生对阅读英语文学名著产生兴趣,培养其阅读习惯,提升阅读思维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3”第二学期是初高衔接,承上启下的黄金期,学生即将进入高中阶段,而高中阶段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英语课外阅读对学生的精神发育和“三观”形成具有重要意义,进而影响学生的终生发展。在选择阅读文本时,选择内容立意健康、具有教育性、改编自世界文学名著的读物,其价值在于典范的语言熏陶、终极的人文关怀、心灵的滋养和人生的激励,能够达成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
                             
       为大力加强课外阅读工程的推进,“1+3”英语教研组在“1+3”第二学期坚持由学科必读,课后刚性阅读,报刊闲暇阅读组成的立体阅读网络,还尝试结合“读整本书”的阅读链,开展外研社《书虫》四级下英文原版名著(适合高一、高二年级)。所有题材均出自世界文学名著或原创佳品,具有一定的语言环境和故事情节,题材广泛,引人入胜,并且词汇的再现率特别高。学生在阅读名著的时候,是在具体形象的语境中学习语言,将单词融入阅读之中,告别机械的单词背诵。且在当页提供了汉语翻译,便于学生及时印证阅读效果,当页提供语言点,生词注释,方便学生抓住词汇,把握语言点,并配有光盘,方便学生泛听学习。
                                 
       2019年6月6日至10日,全体“1+3”学生在各班教室参加了英语课外阅读成果汇报创作展示活动,结合所读文本A Tale of Two Cities,Gulliver’s Travels, Black Beauty, Lorna Doone, 分别从Setting, Characters analyze, Plot map, My feeling 四个维度来阐述阅读所得。通过本次英语课外阅读成果汇报创作展示活动,找到作品与学生生活、思想的契合点,鼓励学生大胆表达,当学生们表达了很多对于正义,善良,勇敢和生命价值方面的观点后,才实现了读书的终极意义。
       “1+3”英语课外阅读的有效开展,关注学生海量阅读,注重学生的思考和表达,以及文学作品中蕴含的真善美对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所产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让学生在学好英语的同时,热爱生活,热爱思考。更重要的是,在学生能力得到提升的同时,教师也通过教学相长加强了自身的文学修养和积淀。 因此,内化语言文化知识,推进“英语课外阅读教学”有效开展,是英语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