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威教育在中国——翟香云老师分享教育思想

作者:唐倩茹 发布时间:2019-05-13 编辑:审核: 浏览次数: [关闭]

                             
       2019年5月13日,北大附中教育集团的翟香云老师为我校校领导、中层干部、班主任等群体做了《1919-2019杜威教育在中国系列》的精彩讲座,大家受益匪浅,开拓视野,增长见识,提升教育情怀。
       首先,为什么会是杜威?在中国近代史上,有志之士希望用新思想来拯救贫弱迷茫的祖国,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开创“学术”与“自由”之风,引进杜威思想,推崇民主、科学精神。胡适担当杜威在中国的翻译,传播了杜威思想,例如试验主义治学方法、革新中国传统教育,重视“道尔顿式”的书院精神、倡导新文化运动、秉持教育救国主张,提倡教育与生活的联系,注重个性教育,强调普及与提高并重。北大校长蒋梦麟师从杜威,共同提倡平民教育,呼吁发展儿童个性,反对填鸭式教育。毛泽东在北大参加了杜威演讲,郭秉文在南京大学传播了杜威思想,张伯苓则发展了杜威思想,形成“公”“能”教育理念,陶行知受杜威“教学做合一”影响创办乡村示范学校,他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理论是对杜威的“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的继承与超越。中国幼教之父陈鹤琴的“活教育”理论也是对杜威思想的发扬光大。
       其次,谁是杜威?杜威是美国哲学家、教育家、实用主义的集大成者,被认为是20世纪最重要的教育家之一,杜威深受卢梭的影响,民主政治理论,其教育本质论是指从实用主义经验论出发,提出教育即生长、生活、经验的改造,赞同“儿童中心”思想。教学论中强调做中学,重视思维与教学。杜威来中国传播了平民主义是做教育的目的,实验主义是做教育的方法,从“知易行难”转变为“知难行易”,现代教育的趋势为教育的天然基础、对知识的新态度、教育的社会化。
       最后,杜威教育在中国。第一,强调个性发展教育,鼓励自治;第二,倡导民主科学教育;第三,重视中西文化教育沟通;第四,秉持教育救国论;第五,认同实用主义,经验教育;第六,提倡教育实验;第七,注重教育与生活之联系。
                                
       杜威教育思想对二十世纪上半叶的中国教育界、思想界有重大影响,杜威依然活在今日中国,创造性阐释杜威对我国在信息时代实现“东方启蒙”、“东方教育民主”具有重大意义,北大附中作为和北大紧密联系、一脉相承的学校,也应当创造性运用杜威思想,形成自己的民主思想和教育哲学,在教育改革的风口浪尖坚守教育阵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