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教育评价引领教育改革——翟香云老师助力我校发展

作者:唐倩茹 发布时间:2019-01-11 编辑:审核: 浏览次数: [关闭]

                             
       北大附中教育集团的翟香云老师再次走进北大附中石景山学校,为校级领导、年级组长、教研组长、主管等分享了教育评价的理论及实践,对我校的教育改革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教育评价是什么?从老师角度而言,评价就像一把尺子,度量教学效果,而从学生角度来看,评价像天堂、或像地狱、或像烧红的烙铁,对学生和老师都有着深刻的影响,教育评价等于考试与成绩单吗?答案是否定的,那么它是怎样的呢?翟老师从起源、变革、混乱、再生四个阶段向我们介绍。
       教育评价产生于美国对20世纪20年代对测量运动加以批判的背景下,例如成绩测验、心理测验等,要素主义者巴格利、进步主义者杜威等人士对测量运动批判后,教育评价进行了变革,提出基于目标的评价方式新主张,内容包括明确课程目标、结合学生的行为设定各科具体教学目标等,行为目标的具体表述方法应从学生主体出发,包括学习者、行为、条件、程度四个方面。泰勒“教育评价”构想表明教育目标是评价标准、包括高层次精神活动的目标群、以学生期待的行为来表述、开发多种评价方法、补习课程、与改革相结合、教师与研究人员共同实施等。
       教育评价的沿革也经历过混乱期,“相对评价”盛行,对于泰勒“基于目标评价”的批判声音开始出现,基于目标与目标游离、外部评价与内部评价、结果评价与过程评价、量的评价与质的评价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20世纪80年代后半期美国开始使用“真实性评价”,教育评价进入再生阶段,它以构建主义学习观为前提评价的背景和目标, 通过评价促进自我评价的开展,评价是教师与学生、家长与社区居民的共同作业。
       翟老师还分享了自己在北大附中天津东丽湖学校的改革实践经验,其一,为学生的典型性行为建立档案袋。其二,开展一对一家长会,教师、家长、学生多方参与,由学生主持,介绍自己意义深远的成就,包括优秀的和有过失的记录。其三,实施PTS评价体系,进行期末笔试的课程和专业课程有不同的评价体系,使用O365、希悦系统、OneNote等技术平台进行过程性和终结性评价。
       在交流环节中,崔岩校长指出,中学教育应当将终结性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避免唯分数论,也要避免拿过评分数说事,扣分不是目的,目的是为了学生更好地成长。教育教学改革最终发生在课堂上,我们应充分利用教育评价引领教育改革,乘着“当代好课堂”的东风推动课堂改革,在集体备课活动中画出教育评价与课堂改革的蓝图,为学校发展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