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课异构 并蒂花开——石景山区生物学科教研活动

作者:孙宏选 发布时间:2018-04-25 编辑:审核: 浏览次数: [关闭]

                        
       人间四月,草木芳菲。2018年4月24日上午,石景山区初一生物教研第六次公开课在北大附中石景山学校举行。石景山区生物教研员薛红老师带领全区40多位生物教师聆听了北大大附中石景山学校雷鸣老师和北京教育学院分校张昕老师的同课异构《血型与输血》。
                         
                        
                        
                        
       两位老师各自独立备课,相同的题目,呈现出不同的精彩。两堂课从不同角度体现了生物学科的核心素养:生命观念、科学探究、理性思维、社会责任。两位老师不约而同的使用模型教学,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学生更容易理解和动手操作。雷鸣的老师的模型采用3D打印,凝集原和抗凝集素色彩鲜艳逼真。张盺老师的模型采用磁铁纸打印,在黑板上可以随意切换。两位老师都用自己的智慧和学科素养为大家呈现了同样精彩的课堂。学生小组合作学习,主动学习思考,学生的表现太棒了!雷鸣老师通过问题引导学生阅读“血型的发现”获取关键信息,进而引导学生利用模型构建A型、B型、O型和AB型四种血型的血液的组成。在此基础上,再次引导学生利用模型模拟不同血型之间的输血,帮助学生理解“输血应以输同型血为原则”的原因,完成本课内容核心概念的构建。张昕老师通过梳理输血和血型发现科学史,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和科学探究能力。学生通过阅读生物科学史资料的活动,培养学生提取、分析和整合信息的能力。各小组合作,分析各血型对应血清成分,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语言表达与合作的能力。
                        
                        
       两位老师的教学风格各不相同。雷鸣老师循循善诱。张昕老师沉稳霸气。两节课后,薛红老师组织大家评课研讨。雷鸣老师给大家介绍本课教学设计思路。张盺老师给大家介绍教学设计思路来自各个学校的6位老师对听课进行了点评,提出改进意见。薛红老师做总结发言。两位教师自己动手制作模型,采用模型教学,使微观的抽象的东西直观化、显性化。小组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所有学生都自主参与讨论,动手实践。两位老师的授课材料都重视科普阅读,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把学生在思考过程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及时的加以启发和引导。今年是生物第一次中考,围绕中高考改革,石景山区生物教学团队,精诚合作和分享,互相学习和交流,开学9周,有6位教师给全区生物教师展现了6堂精彩课堂,薛红老师也经常给教师提供到北京市各区学习交流的机会。在这样积极热烈的教研氛围中,每位老师每次教研都有实际收获和进步,相信,我区的生物中考成绩一定会像并蒂莲花,在6月里灿烂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