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入三个意识,打造优质课堂

作者:李皓 发布时间:2018-04-25 编辑:审核: 浏览次数: [关闭]

                        
                        
                         
                        
       为深化区域教育教学改革,提升教师专业水平,石景山区教委于4月24日下午,在我校报告厅举办了“好课堂”教学研讨暨冯恩洪校长专题培训活动。副区长左小兵、区教委主任李秀兰、区教委副主任于秀云、区教育分院院长周玉华、区教育分院副院长李文、中国好课堂项目负责人出席本次活动,区中小学教学干部等100人参加了本次培训。冯恩洪校长是全国著名教育专家,曾任上海建平中学校长兼上海建平(集团)学校总校长,中国关心下一代教育研究院副院长,中国关工委全国教育专家指导中心副主任,全国中小学德育研究会副理事长、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上海大学客座教授。 教师专业水平,落位于学生实际获得,促进区域教育质量提升。
                        
                        
       活动首先由我校的李皓老师展示了一节初一年级语文课《老王》,本次课由学生提出的有关课文的“问题”导入,教师在诸多疑惑中发现有价值的问题,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展开。在合作探究环节,学生们积极思考、讨论热烈,用思维导图的形式展示了自己对问题的看法。当各组有不同见解时,教师适时引导学生关注细节,体会前后叙述中的内在联系,依据文本以及旁证材料,对人物的行为逻辑或心理活动轨迹进行合理分析,解决学生心中的疑惑。冯恩洪校长将本节课评价为“一节耐人寻味的课”。首先肯定了本节课的“真问题”导入环节,他认为问题是教学的起点,问题反映学生“在这里”,学习目标反映孩子们应该到达“那里”。教师的教学设计不应只是钻研教材的结果,而要根据“在这里”和“到那里”的距离进行设计,这才是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中国是人口大国而不是人力资源强国,要从人口大国变成人力资源强国,教育该怎么应对,课该怎么上?回答首先是“必须注入问题意识”。没有发现问题的能力,哪来的创新变革的能力?因此,让学生带着问题来课堂,这是一种对于创造型人才的真诚呼唤。
                        
       接着冯恩洪校长肯定了本节课的教学模式——小组合作学习。新的知识不应是老师教给学生,而是在老师引导下学生自己学会的。老师不应与学生争抢话语权,学生能做的事让学生自己去做,老师不替代,发挥学生潜能的课堂才是最精彩的课堂。在问题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合作探讨,打破了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式,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但本节课在植入即时评价、有效激励元素方面还有待提高。
                        
       “合适”也是极易被忽视的一个元素。冯恩洪校长认为:“课堂是由教材、教师、学生三个基本因素组成的。教材是相同的,学生却是有差异的。同一间教室里,有差异的学生拿着无差别的教材,这就形成了一对矛盾。让每一个有差异的学生都实现发展,课堂需要‘合适’。” 因此,找到不同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创造适合每一个学生的教育,这也是本堂课需要提升的地方。
                        
       无论是指导,还是示范,冯恩洪校长紧抓三意识——问题、合作与合适意识。将近两个小时的讲座,冯恩洪校长一直是站着演讲,以深邃的思考和远见卓识感染着我们,讲座结束后也不顾休息,与我校语文教师分享着他的教育智慧,老师们纷纷表示收获颇丰,教育观念发生了转变,教学改革有了可供参考的思路与方法,期待冯恩洪校长再次莅临指导。
                        
       最后,区教委李秀兰主任指出,改革教育就要从改革课堂开始,全区学校要敢于实践,积极探索,将教育理念贯彻落实到课堂之中,为孩子提供适合的教育,为学生的发展奠基。我们将全面贯彻李主任的指示,实行课堂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注入三个意识,构建高效课堂模式,打造好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