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教授进课堂系列讲座之二——仿生鱼群体智能编队探秘

作者:1+3班 崔亚楠 发布时间:2018-04-10 编辑:审核: 浏览次数: [关闭]

                        
       2018年4月,北大工学院文家燕教授,在1+3班教室进行了“科技兼未来计划”讲座——基于仿生机器鱼的群体智能编队探秘,帮助同学们深刻地认识科技的发展带给我们的各种启示。
       一、生活启示
       虽然主题是仿生鱼,但在讲座过程中,文教授还向全班提了一些未来规划的小意见,对于1+3的全体同学未来的目标和大学专业选择有了很多启示。
       选择自己有兴趣的专业,这样在以后的学习和发展中,即可以更加轻松,又能不枯燥乏味。我们更要抓住一切摆在面前的机会,只要这样才能不失去机会,不留遗憾。
       从现在开始定起计划。十五六岁的年龄是获取知识最佳的年龄,1+3在初三的这段时间内,有时间可以供给未来的发展项目,只有有了未来规划,才能在这段时间内进行重点提升。
       对科研有着严谨且崇敬的态度。从文教授的介绍中不难看出,仿生鱼的创作对生物的研究和科学的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并从中了解到科研绝非易事 有的成果可能需要不断地推翻再修改进行实验。大量的实验和数据才能最终得出结论。在科学研究中,不但用到了数学,计算机编程等多种知识,还需要时刻进行预测和验证。
                        
       二、对仿生鱼的认识
       同学们认识了仿生鱼相对于其他大型机器人的益处,大多机器人机动性有限,敏捷性差,而仿生鱼却大大避免了这几点弊端,更加适合于海底的观察和探测。
       由于文教授是通过研究背景,智能探秘,人工智能三方面为我们讲解,让我们全面,并且从不同方面认识到了仿真鱼的作用以及发展经历。除此之外,同学们还了解了仿生和机器人等概念,更了解到了国内外的发展趋势以及现在的进步。很多原先在本校的同学在初二时也有老师在报告厅为同学们开展了同样关于仿生鱼的讲座,这使得很多同学看到了在短短一年内仿生鱼科技的发展。同学们看到一年前机械仿生鱼的鱼翅摆动并不自然,游动速度慢,两翅拍打也并不流畅,但现如今经过一年的发展 ,同学们再次看到新的外形——流线型,并还拥有绕圈的能力。仿生机器鱼只是仿生学中的一个领域,法师自然,自然界中的现象我们要尊重,自然,有个体,当然就有群体,群体模拟遵循三个原则:太远会吸引,太近会排斥,只有保持适当。没有事时会乱无章法,模拟鱼群也是如此,这是物理特性。
                         
       三、科学探究的启示
       现在有很多仿生科技,所以我们可以借助仿生机器人来研究一些不能直接获取的信息,就是仿生鱼 它能帮助大家了解群体技能;或是根据自然界的某些启发,利用生物的结构与功能原理来研制机械或各种新技术,创造益于人类生活的科技。
       在实验前,可以利用计算机模拟并预算实验的结果和过程。同学们了解到了,实验不能只看表面,更要查清在实验中能获得什么信息,在实验的同时,善于提出问题和假设,并把这些问题带入到新的实验中去,也许可以得出新的实验结论和发现。科研是一个枯燥的过程,在探究的过程中,要时刻保持谨慎和专注,并要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