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小使者”美国之旅第二天——走进休斯顿宇航中心

作者:高萌 崔亚楠 发布时间:2017-07-27 编辑:审核: 浏览次数: [关闭]

       休斯敦时间2017年7月25日上午九点半,2017年中华文化小使者赴美国德克萨斯团到达休斯敦宇航中心多角度、全方位实践研究,感受航天魅力。
       课上,老师为我们介绍了四种美国火星机器人登陆车。老师特别强调,火星机器人有41次登陆任务,其中只有15次成功完成。在成功率小于50%的情况下,NASA却依旧坚持研究和实验,这告诉我们即使有无数次的失败,但我们依旧要勇于尝试和改进,才能获得更大的成就。接着老师为我们提供了登陆车的模型、基本材料和制作成品,希望大家能在观察和制作的过程中,提高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和观察能力等。在草图制作、材料准备全部就绪后,大家就分组开工了!
              
       对于机器人这种全新的项目制作,一开始大家都有些手足无措。但是,在老师的积极帮助下,我们对机器人有了更加明确的理解。在制作过程中,由组长分配任务,全组同学共同合作,加强了小组成员的默契程度,更提高了我们的交流协作能力。不仅如此,老师们也是亲力亲为,与同学们一起,制作了一台机器人登陆车。
              
       中午,同学们与布莱恩?达菲先生共进午餐。达菲先生是一位退休的宇航员,他曾参加过四次航天任务,有着丰富的航天经验。在交流中,达菲先生不仅为我们介绍了他的航天生活——这是一段充满挑战和趣味的经历,还为我们介绍了他的日常安排:在无限的训练中度过。“我从事航天生涯16年,但真正只在太空中待了40天,剩下的时间就是训练,训练,训练!”他说到。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成功是由无数的努力堆积而成,在不断的积淀下,一步步踏上属于我们的辉煌!
接着同学们迫不及待地向达菲先生提出问题,达菲先生耐心回答问题并鼓励我们勇于探索,积极尝试。同学们还给NASA老师赠送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小礼品,以表示我们对他们真诚的谢意。
              
       下午2:00,同学们齐齐离开教室,来到室外的火星场所进行机器人登陆车的实际操作。三辆形式各异的登陆车放置在凹凸不平的场地表面,计时5分钟时间采集地上的石块。刚开始时,大家的操作都显得有些笨拙,但通过不断的实践,同学们的操作也渐渐娴熟起来,终于在不懈的努力下,同学们成功夹起了石块,完成了任务。在接下来的自由操作中,又不断有同学踊跃参与,场上一片欢乐。
             
       下午3点钟,我们又来到中性浮力研究所,观看宇航员为适应无重力状态所训练的中性水泳池。之后我们回到休斯顿宇航中心,参观了返回舱,并尝试研发隔热材料。我们小组全体成员积极参与,反复思考材料的优劣性,做出了不错的隔热层,最终我们小组获得了最好成绩。随后利用上个环节的材料,进行了御寒性能的测试,同学们需要利用不同的材料进行搭配,做出了效果不错的保温层,外教老师对我们的精彩表现连连称赞。
                             
       最后一个环节是解密游戏,同学们个个发挥聪明才智,在操作过程中,利用所提供的各种工具,想尽各种办法,最终顺利完成了解密游戏。通过这次解密,促进了团队间成员们的协调合作,增加了团队凝聚力。
       活动结束时已经22点,同学们虽然很疲倦,但都为今天的收获所欣喜,我们收获的不仅仅是实验成功时的那份喜悦,更多的是面对各种问题时依然保持乐观的态度和积极的尝试。夜已深,却无法阻挡同学们对明天活动的热切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