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上自然之翼,探秘生命长青————暨北大附中石景山学校师生秦岭研学之行

作者:任欢迎 发布时间:2016-07-25 编辑:审核: 浏览次数: [关闭]

       2016年7月12日至20日,由北大附中、北达资源中学、北大附中石景山学校等组成的“2016年秦岭自然之翼·生命长青博物夏令营”圆满结束。我校共派出三位教师和四位同学,与兄弟学校师生一起走进美丽的秦岭,共同探秘野生动植物的奥秘。

       从北京出发,我们一路向西,先乘火车来到古都西安,接着坐汽车穿越横贯秦岭二百多公里的西汉高速,最终驻扎在位于秦岭南麓美丽的古镇华阳。秦岭作为我国南北方的分界线,气候温暖湿润,集合了南北方共同的特点,动植物资源丰富,光鸟类就有三百八十余种,约占我国鸟类的三分之一,这里不仅是朱鹮的故乡,还生存着大熊猫、羚牛、金丝猴、细鳞鲑等珍惜的野生动物,被称为我国大自然的基因库。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强大的师资力量,加上长青国家自然保护区的大力配合,为本次夏令营的考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本次夏令营共分为鸟类、昆虫、植物和地质四个专业考察组,每个组别又按照学生兴趣分成了2-3个科研小组,学生按照科研小组进行博物学习和实践。每次出发,总能引起路人的好奇的目光,除了我们队伍井然有序,专业的装备也格外吸引人们眼球:单反相机、望远镜、地质锤、显微镜、昆虫捕捉网、多功能录音听鸟仪等等。

       白天,每个同学都要步行十几公里山路进行考察。为了观察朱鹮的离巢、觅食和归巢情况,鸟类考察小组天不亮就驻守在朱鹮栖息地旁,天黑后才返回营地;为了研究不同水生昆虫的呼吸方式,昆虫考察小组翻山越岭,寻找不同溪流中的昆虫进行取样;为了研究秦岭河水中重矿物的分布,地质考察小组沿着酉水河长途跋涉,还要背回重重的河沙;为了研究蕨类植物的分布情况,植物组同学每天穿行于不同的山峰,探求记录蕨类植物的特征……晚上,为了考察结果而实验探究。鸟类考察小组晚上统计分析数据,总结经验;昆虫调查小组一边用显微镜观察昆虫的生理结构,一边设置灯诱观察昆虫的行为情况;地质考察小组一遍遍筛选河沙、称重、分类并做好数据统计;植物考察小组则制作切片,观察记录植物的微细结构和差异。

       经过短短几天的考察,每个同学都尽心尽力,共同完成了小组的课题任务,一一进行了课题成果汇报,并进行了答辩。每组的汇报异彩纷呈,总能引起大家热烈的掌声,但每组汇报结束,都有同学和老师提出近乎苛刻的疑问,两者针锋相对,唇枪舌战,非要在学术上挣个是非曲直!这种严谨、科学的研学态度,不光得到了教师们的肯定,也得到了自然保护区向导和专家们的一致好评。

       最后一天晚上,同学们举行了激烈而又欢快的知识竞赛和简短的闭营仪式。在总结会上,北达资源中学张继达校长充分肯定了学生们的热情和严谨的学术态度,并鼓励同学们继续保持这种严谨的科学态度,掌握尽量多的科学方法,从大处着眼、小处入手,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不断充实自己、完善自己。同时,张校长也劝导同学们,时刻保持一颗好奇的心、一双善于发现问题的眼睛,学会观察,学会思考,学会学问。

       本次活动,是我校师生第一次参加的“博物夏令营”。通过夏令营,各位同学深刻感受到了北大附中严谨的学术风气、敢于质疑的学术精神,纷纷表示将把本次活动中学到的科学态度带回学校,分享给身边的同学,带领大家一起学习,共同进步。老师们也被浓厚的学习氛围所感染,每天深入学生当中,既对学生进行指导,也是自我的提升和学习。今后,我校将借鉴本次博物夏令营的成功经验,逐步开展博物学课程,结合自身的特点,着力打造自己的经典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