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讲座:园林发展与中国宫殿建筑

作者:李菁 发布时间:2015-11-25 编辑:审核: 浏览次数: [关闭]

       11月23日下午,初一年级的全体师生又一次集合在艺术楼报告厅,又一次激动人心的专家讲座呈现在大家面前。
       当看到主讲专家的时候,有些同学眼睛里带出了一些惊讶,有些同学脸上满是疑惑,当然也有一位同学充满自豪的向台上的专家点点头。这是因为此次我们请到的专家,是来自学生身边的。他就是初一(2)班于冰彦同学的父亲于忠华老师。 

       于忠华老师来自房地集团有限公司古建分公司,是故宫官式瓦作传承人。长期致力于中国古建筑的营造、修缮工作,对中国园林艺术、中国宫殿建筑有特殊的喜爱、深刻的了解。这次于老师作为特邀专家为正在进行综合实践研究的初一同学们带来了“园林发展与中国宫殿建筑”专题讲座。
       讲座从“传承”开始。学生问什么是传承。从字面意思来讲,“传”指“传递”,“承”指“承接”,合在一起就是向上承接向下传递的意思。对于这次讲座而言,我们的主讲专家承接着前辈的营造技法,融合了自己对古建园林的理解感悟,并把这些知识毫无保留的传递给每一位同学。对在座的同学而言,这是难得的学习机会,这种学习也是一种传承。 

       特邀专家从中国四大园林入手,以图片作为载体,通过详细的讲解让同学们了解了中国古典园林的分类及其特点,中国园林与外国园林的区别。
       中国古典园林秀美典雅,不计其数,按分类来说有江南园林、岭南园林、北方园林之分。其中北方园林又称皇家园林,比如颐和园、避暑山庄等,大气、华贵是皇家风范的绝好体现;江南园林和岭南园林多是商家、官宦的花园,比如拙政园、余荫山房,代表着私家园林的小巧、秀美。
       中国园林有别于外国名园,强调的是园林建筑与自然景观的融合,人在园中走,移步换景,总觉诗情画意都在园林之中。亭台轩榭、花草木石都是园景,甚至墙外远山、窗外繁花都可以借景入园,为人所赏。
       中国园林之所以能有如此成就,也离不开三千多年来,每一朝、每一代园林营造者的匠心独具。
       商周时期甲骨文中就有囿字的出现,据《孟子》记载:“文王之囿,方七十里”,可以说,囿是我国古典园林的一种最初形式。
       秦代,秦始皇完成了统一中国的大业,连续不断的营建宫、苑,大小不下三百处,其中最为有名的应推上林苑中的阿房宫,“离宫别馆,弥山跨谷”。可以想见,规模是多么宏伟。汉武帝在秦上林宛的基础上继续扩大。此时有了大量建筑与山水相结合的布局,我国园林的这一传统特点开始出现了。
       唐宋时期山水诗、山水画很流行,影响到园林创作,诗情画意写入园林,以景入画,以画设景,形成“唐宋写意山水园”的特色,开创了我国园林的一代新风。它效法自然、高于自然、富有诗情画意,为明清园林,特别是江南私家园林所继承发展,成为我国园林的重要特点之一。
       明清宫苑园林一般建筑数量多、尺度大、装饰豪华、庄严,园中布局多园中有园,即使有山有水,仍注重园林建筑的控制和主体作用。不少园林造景模仿江南山水,吸取江南园林的特色,被称为建筑山水宫苑。 

       专家的讲解深入浅出,从同学们熟知的皇家园林、私人庭院开始带大家品析园林之美。被誉为“皇家园林博物馆”,也是保存最完整的一座皇家行宫御苑——颐和园让同学们感受了雍容大气的皇室审美;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留园 “冠云峰”引出同学们对山石“皱”、“漏”、“透”、“瘦”特点的猜想与赞美;粉墙黛瓦、高挑云头的徽州园林"让学生们似乎对明代戏剧家汤显祖的“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有了些许体会。 

       讲座时间虽然短暂,但是大家收获的知识很多,想要探索的领域更广阔。此次讲座才刚刚结束,又在期待下一场讲座的来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