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研互动:北大附中秦蕾老师举行精彩讲座与示范授课

作者:段庆伟 发布时间:2015-10-26 编辑:审核: 浏览次数: [关闭]

       10月23日,北大附中化学高级教师、北京市骨干教师、北京市紫金杯优秀班主任、海淀区名师工作站导师、海淀区学科带头人秦蕾老师来到北大附中石景山学校,为全体教师做了题为《学生学习问题的发现与解决实践》的精彩报告,并为高三年级的同学就“化学平衡状态的判定”专题讲了案例解析课。

       报告会上,北大附中石景山学校崔岩校长首先简要介绍了秦蕾老师的主要专长和成绩,希望各位老师能够从秦蕾老师的教育教学研究中受益。李世民副校长要求全体教师认真倾听,做好笔记,在听完报告后还要认真写体会和感受,学以致用。

       秦蕾老师的报告从一“自然科学课”小视频开始,给学生提供含沙子的水,漏斗、滤纸和铁架台,让学生做水与沙子的分离实验。视频中学生纠结于如何将滤纸放到漏斗中,虽然学生的方法不标准,但最后还是达到了实验的目的。秦蕾老师提出,学习的过程就是尝试错误的过程,尝试成功了,也就达到了学习的目的。并进一步提出,学生乐于做这种尝试本身就是一种学习兴趣,教师应该将这种兴趣转化成任务,让学生能够进行有兴趣的学习,让学习变得不再枯燥乏味。       

       学生对学习有了兴趣,如何设计教学任务就成为教师的核心问题,因此教师应在促进学生认识能力发展的教学设计与实施上下功夫。秦老师利用“电解池”案例分别比较了“顺向任务设计”和“逆向任务设计”的差异,从设计允许学生尝试错误的任务、承载学科核心问题的指向任务和帮助学生应用所学的逆向任务三个角度分析,认为逆向任务的效果对于学习的促进更有效。

       秦蕾老师还通过他的授课实录“电解池思维过程表达”片段的分析,提出要提高教学效果,还必须注重学生的问题的采集,为学生提供思维过程表达的途径,在思维过程表达中寻找教学问题,在教学问题中寻找学科核心任务,并让学科核心任务支撑教学过程。
       学生学习的好坏最后要通过评价来实现,秦蕾老师是如何进行教学评价的呢?提出评价要坚持态度、水平、能力三个维度,而且要以评价促成学生认识能力的发展,学生发展什么能力,教师就要制定评价什么能力的指标。以评价保证学科核心任务的达成,通过制定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提高学生的核心能力素养。
       最后,秦蕾老师的结论就是以任务为载体的逆向思维教学能够大大提高教学效果。     

       报告结束后,秦蕾老师和科学教研组和部分其他教研组的老师到高三年级集结。秦老师利用逆向思维法,通过让学生做精选的题目,发现学生的问题,和学生讨论问题并共同总结解题技巧,从而深刻解读了“化学平衡状态的判定”这个主题,使学生能够很好地掌握这一考点。
       本次把北大附中的学者型的高级教师请进来为师生作报告和讲课,是北大附中石景山学校建校以来,继北大附中教育集团2015年暑期教师培训、分校教师与本部教师进行教育教学交流、集团校综合实践活动联合培训、分校与本部教师联合教研之后的又一项重要举措,这必将使两校教师的交流走向纵深,为进一步提升北大附中石景山学校的发展水平奠定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