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我校初一年级道德与法治学科杨春、仇鹤锡两位老师开展了“成长之路不孤单”的项目式学习成果展示课教学,为持续2个月的项目式教学方式的初步探索画下圆满的句号。

基于新课标、新教材的变化和要求,在区道德与法治教研员胡洁老师的持续跟进指导下,杨春老师、仇鹤锡老师探索落实新课程标准“以社会发展和学生生活为基础,构建综合性课程”和“坚持教师价值引导和学生主体建构相统一,建立校内与校外相结合的育人机制”的课程理念,选取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成长的时空》开展项目式学习探索,围绕学生真实生活中的问题,结合真实学情聚焦“亲子关系”、“朋友关系”进行探究,并以导引课和成果展示课的形式来推进和呈现学习成果。在整个过程中,老师引导学生围绕真实问题,进行自主探究和合作探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做中学”。

总结两位老师这次项目式教学的突出亮点:一是真实性。同学们聚焦真问题,通过真探究,收获真感悟。二是导向性。一方面帮助学生初步掌握项目式学习的学习方法,让他们在对真实问题的探究中,学会思考、学会分析、学会解决问题,另一方面通过项目式学习让学生基于教材但又高于教材,实现知识与能力的综合提升。三是综合性,在整个项目式学习过程中不仅体现了道德与法治学科的知识与能力要求,同样涉及其它学科的内容,具有跨学科的特色,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和综合能力。

北京教育学院石景山分院教研员胡洁老师指出:项目式学习在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将学生把已知的教材内容拓展到课堂之外的现实生活中,解决学生实际问题,再回归教材,让学科观点得到进一步强化和深刻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既有对项目式学习的理解收获又有参与活动的成长收获,实现对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从而助力于学生长远的成长和发展。

在北京市开卷考试改革背景下,我校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以“做中学”理念为指导,基于新课标理念,坚持素养导向,结合学生实际生活,积极探索项目式学习方式与课堂教学相结合,为老师们更好适应考试改革要求提供了很好地借鉴与参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