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学习”促深度教研 思维碰撞梳技术成果 ——技术教研组开展教学工作坊活动

作者:高尚红 发布时间:2023-01-11 编辑:审核:翟永霞 浏览次数: [关闭]

工作坊活动一:

技术教研组于1月10日上午,针对支瑶专家的《基于深度学习理论的单元整体教学设计》讲座,进行了深度教研,做了再学习和讨论,并分享了感受。

周娟老师从”听讲座当学生的感受“谈起,支瑶老师讲的“当时明白了清楚了”,但当自己梳理需要写出来时却又含糊了,所以理论学习需要我们反复学习认真思考才能理解透彻。李莹莹老师也从支瑶老师的“方便面内碗”的举例上谈了“作为普通人和作为有专业素养的人”针对同一个问题的不同处理方法,从而明确了深度教学中素养培养的重要。

图1.png

图2.png

翟永霞和高尚红两位老师也谈了“以素养为纲,构建以问题解决为目标,以大主题、大任务、大单元为形式的教学内容结构单元”的问题,强调真实情境、真实任务,强调在问题解决过程中渗透学科思维模式和探究模式,凸显学习过程的综合性和实践性,形成结构化整体性的核心素养,从而达成深度学习的目的。 这就是有意义的学习过程,也就是学生积极参与,全身心投入,从而获得健康发展。

图3.png

图4.png

大家一致认为,深入学习新课标,行走在课改行列中,只有在专家的引领下,我们才能方向明确坚定地前行。


工作坊活动二:

技术教研组于1月10日下午,进行了主题汇报成果转化的思想碰撞。一下午的讨论,确定了技术课程“以单元教学设计为特征的深度学习实践模型”为参考依据,针对课程实施的四个方面,结合技术课程的基本特点,进行“深度学习”导引下,技术课程单元设计模型构建,初步形成了技术组成果框架:

首先,技术课程目标的书写模式方面,我们计划从“单元总目标设计”和“课时目标的设计”两个方面入手进行,在设计上重点突出核心素养导向。

然后确定项目主题,“确立聚焦引领性学习主题”的选择策略 。我们的依据是核心素养发展进阶,并结合学生真实的生活经验,围绕社会相关热点问题展开。

随后进一步梳理“挑战性学习任务”的学习支架设计和实施路径。整合课程资源,形成驱动性学习支架。设计多维课程资源,形成驱动性学习支架。把文本、视频、半成品、实物等作为阅读资料、方法和模型作为参考进行设计。同时围绕课程主线、任务群,明晰挑战性学习任务实施路径。在关注资源的具体使用和设计上,真正的实现深度学习的目标。

最后,关注核心素养提升和课程项目特点,开展持续性学习评价,并结合校园评价平台和单元特点进行系统设计,完成“学习、素养、表现性、任务性”等几个方面的具体评价设计。


图5.png

图6.png

框架形成了,在后面的教学中我们还会结合实际教学与备课,进一步的探讨和探究,加强学习、加深理解、加快脚步!“深度学习”促深度教研 思维碰撞梳技术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