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试题解读框架 落实学科核心素养

作者:兰珂 发布时间:2022-05-18 编辑:审核:师雪峰 浏览次数: [关闭]

为了更好地提升教师对试题的解读和应用能力,2022年5月10日晚上,文综教研组特别邀请了石景山区高中地理教研员张爱弟老师,以线上形式为组内的全体教师开展了《以命题者的视角构建试题解读框架》的专题讲座。本次讲座张老师主要从高考地理试题结构及命题依据、试题解读框架构建及应用两个方面来讲解。

图1.jpg

首先,张老师从命题者的视角启发大家思考北京高考真题的结构特点。以地理学科为例,张老师从“一核四层四翼”的高考评价体系中引导大家理解试题的考查内容(考什么)、考查要求(怎么考)以及核心功能(为什么这么考)。张老师从这三个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帮助老师们站在命题者的视角思考试题的命制依据和终极目标。

图2.jpg

其次,张老师认为命题与解题是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是思维路径相互转化的一个过程,认识命题的逻辑结构更有助于解读试题。张老师从理论层面构建了解读试题的一般框架,即“情境解读--分析设问--提炼主题--明确立意”。以典型地理高考真题为例,张老师从宏观与微观层面阐释了应该如何明确设问立意,如何将设问立意与课标的内容结合,如何铺设问题的分析路径等。张老师用生动的语言和具体的案例,从命题者的视角,构建试题解读框架,促使大家思考如何充分挖掘试题,促进高效教学,为全面提升大家的解题能力提供了及时针对性的指导。正如张老师所说“问题解读的复杂程度,决定了回答问题的水平层次”。在整场讲座交流活动中,大家都深刻认识到了从命题者的视角构建问题解决的框架,能够把命题思路与解题思路有效整合,深入理解试题的意义,帮助学生形成规范严谨的解题技术路径,将内隐、抽象的思维过程外显。从而有利于教师诊断学生的思维障碍,进而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

图3.jpg

最后,教研组长师雪峰进行了总结,感谢张老师对教研组的悉心指导,希望大家后续能够专心致志地深入研究试题,根据试题的立意特点、情境特色、设问角度,尝试从解题者的角色转换为命题者的角色有效解读试题,充分发挥试题解读的综合价值,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落实好学科核心素养,促进教育教学成绩的全面提升!

图4.png

部分老师听完讲座后的感言:

初中地理教师靳晋瑜:今天听完张老师为我们做的试题解读讲座收获很大。作为一名老师,心中一定要有课程标准,对每一个知识点的考查目标要有数,同时要明白试题所考察的关键能力。张老师构建的试题解读框架让我最为受益,先要明确题目立意,根据题中图像系统和文字系统,分析设问,提炼主题,明确立意,整理出必备的知识和关键能力、核心素养;最后再结合情境,构建分析问题的路径。张老师有理论有具体,通过对经典例题的详细解读,让我们对解题的框架学习得更透彻,领悟得更清楚。

高中地理教师杨超杰:听完张老师的讲座让我受益匪浅。张老师从“一核四层四翼”高考评价体系的理论出发,结合2021年高考试题和2022年西城高三一模试题构建试题解读框架,让我们直观地体会到从命题者的视角去构建试题解读框架的重要意义,不仅能有效找出学生在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和核心素养方面存在的问题,也便于老师的精准指导。还能提高老师的课堂教学效率。在构建试题解读框架过程中精准找到有效答案,培养学生迁移运用的能力,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初中历史教师王明倩:本次讲座张老师以命题者的视角,为我们构建试题解读的框架提供了一般性方法和思路。高考评价体系、课程标准必备知识、关键能力、核心素养是解读试题首要考虑的因素。基于以上,张老师结合高考真题等题目从分析情境和分析设问出发,理解题干的主题和立意,利用具体题目帮助学生调动运用知识、分析阐释问题。虽然是对地理试题的分析,但是张老师的讲座很好地为我进一步探索课堂情境设计、问题设置以及从评价角度看日常教学,更好地分析初高中历史试题和课程设计提供了可借鉴之处,让我受益良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