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课异构探索技术课程新思维——石景山区中学信息技术市级研讨会顺利举行

作者:翟永霞 发布时间:2017-12-05 编辑:审核: 浏览次数: [关闭]

       2017年12月1日,北大附中石景山学校迎来了北京教育学院郭君红教授、北京市教委基教研中心技术室信息技术教研员王振强、郑立新、王飞三位老师。会议由石景山区信息技术教研员牛静老师主持,北大附中石景山学校校长崔岩、书记张芊、副校长王金海、张结实、教学处主任徐文博、技术教研组全体教师及兄弟学校的30余位老师,大家共聚一堂开展教学研讨活动。
              
       2017年7月5日,北京市教委印发北京高考综合改革的重要配套文件,《北京市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实施办法(试行)》和《北京市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办法(试行)》相继印发。文件的印发对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做出具体规定的同时也为学校教育教学的发展指明了方向。面对新的考试和评价方式,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提供更多可选择的课程,成为学校课程设置的新的问题。
             
       北大附中石景山学校技术教研组面对这样的问题,迎难而上将问题化作机遇与挑战,进行课程改革与实践,尝试将通用技术、信息技术、科学实验、美术课程有机整合,通过多学科的教学融合,在不打破学科界限的基础上,进行教学资源教学内容的融合与改革,开设多种课程满足学生不同的成长需求。
             
       本次信息技术的同课异构活动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的有力探索。第一节课王志老师从“网络购书有优惠,而到我区的新华书店购书没有优惠”的问题引入,引发学生思考:“新华书店缺少网上售书平台,可否为书店设计一款售书的APP?”学生面对真实问题,从需求出发,采用“APP Inventor”软件通过《程序的选择结构》进行问题解决。第二节课周娟老师则是以“学生体育健康测试的数据”入手,引导学生通过使用“Python语言”设计“BMI计算器”,在作品设计的过程中,运用《程序的选择结构》进行程序编写,进而关注自身的健康状况。两种不同的语言,相同的语法结构,为学生搭建不同的学习平台,构建相同的学科思维。
             
       与会的专家和老师对我校的这种课程教学改革的尝试,给予了充分肯定,认为“这样的尝试在全市都是比较领先的,这种课程的改革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自主发展的空间”、“教学软件只是课程开设的平台和工具,学生在问题情境和课堂中收获的思维才是学生受益终身的核心素养”。同时,专家们还针对两位老师和教研组的建设提出了中肯的建议,面对新的课程改革、新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要求,探索新的考试和教学模式将成为我们长期不断实践的问题。
             
       中学信息技术教研活动在我校的顺利开展,为我校搭建了学习和研究的平台。为我校探索建立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终身成长提供更为可行的课程体系,提供了有效帮助,北大附中石景山人也将坚持“坚韧”、“务实”的办学理念,在课程改革的路上不断探索、不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