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与书的故事——北大附中董玉亮老师读书节系列讲座之三

作者:孙宏选 发布时间:2017-04-01 编辑:审核: 浏览次数: [关闭]

       “好书需要有一代一代的守望者,才可一代又一代地仍以好书的品质存在着……”。2017年3月31日下午,北大附中高中语文董玉亮老师给全校师生带来一场生趣盎然的讲座——《书与书的故事》。
             


       董老师首先把书拟作人,向同学们提问书各部分的名字,同学们争相抢答。随后董老师教给大家认识每天读的书,如:书脊(书背)、书口、书头(天头)、书脚(地脚)、书衣(书皮、封面)、护页(副页、扉页,封面之内的空白纸)、内封面。内封面后依次: 序、凡例、目录、正文。(正文可多册)。正文之后有附录等材料,材料多时,可自成一部卷末。参考材料之后是跋(后记)。后记后可能有一张空白护页。
             


        董老师第二问:什么是书?学生们的回答很精彩,这个让我们老师一时之间也不能很好定义的问题,几个学生的接力回答给我们惊喜,而董老师的答案更是令人意外的简单:“著于竹帛,谓之书。”(《说文解字》)。由此董老师讲解了《中国书史》,从中国文字的发展演变到书籍形态和书籍载体材料随时代的变化。深刻的讲解,丰富的图文,由衷敬佩董老师知识之渊博,他心中仿佛流淌着一条文化的溪流,源源道来。其中包含很多中国古代科学文明的内容,如:纸的发明和使用;古书的纸为何是黄色的?(纸张中添加黄柏,防止虫蛀)若书写错误如何涂掉?(用雌黄),成语信口雌黄的由来等等。接下来董老师讲了纸书的装帧形式的演变,展示了他带领学生做龙鳞装(旋风装)、经折装(折子装)等手工书。又带领学生一起认识线装书的版式结构与构件。介绍了中国古代文献典籍的丰富和多产,是世界文化中的奇迹,以及中国古代书籍的分类方法:经、史、子、集。这就是我们习总书记的说的中国“文化自信”的充分理由。
             


       董老师的讲座环节相当于一堂大课,有导入,有提问,有讲解,有互动讨论,最后带领同学们一起大声朗读了梁晓声的《喀戎与世界读书日》,在朗朗的读书声中,我感觉到青春前进的脚步声,同学们内心求知奋进的力量被点燃了!董老师为同学们带来20多本推荐阅读的图书,赠给回答问题的同学,同学们争相请董老师签名合影。
             


       相信董老师今天的讲座,像播撒在同学们心中的种子,他们会爱上阅读,爱上经典,爱上中国传统文化,在此后的学习生涯中生根发芽,由此改变他们的气质和人生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