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镜为笔绘飞羽,以心探微觅春光——野鸭湖寻鸟之旅侧记

作者:初一1班李思行、王旭东 发布时间:2025-05-06 编辑:审核:翟永霞 终审:徐文博 浏览次数: [关闭]

"律回岁晚冰霜少,春到人间草木知。"当春天悄然降临,感知这一讯息的不只有草木,还有振翅的群鸟,以及北大附中石景山学校观鸟的同学们。4月26日清晨,in-steam创新科学俱乐部的同学们与老师们一起来到北京观鸟圣地——延庆区野鸭湖,踏上了这一天的寻鸟之旅。

刚进入大门,鸟鸣声便从四周的翠意中涌出。一种有力的"嘎嘎"声于环境音中脱颖而出,拖着长长的"咕,咕——",则是珠颈斑鸠的佳作,而柳莺细微的叫声无疑是这场"音乐会"的底色。然而,只闻其声,不见其鸟,同学们的心情有些惆怅。这时,老师告诉我们,在观鸟时,听觉往往要比视觉更重要。很多时候,要听见鸟叫,再根据叫声寻找鸟的身影。同学们也纷纷将一路上听到的鸟鸣声记录下来。

延野鸭湖向南走去,我们看到了一只北红尾鸲。它头顶发白,腰部至尾羽都呈橘红色,站在枝头上下抖尾。"这一只是雄鸟。雌鸟的颜色比雄鸟淡很多。但无论雌雄,它们翅膀上都有一个三角形的白斑,这是北红尾鸲的辨识特征,同学们。"老师讲道。接下来,我们又看到了乌雕、白骨顶、戴胜、赤嘴潜鸭等,收获颇丰。然而,在路过一片芦苇荡时,老师又将手一指,指向芦苇丛中一只黄褐色的小鸟:"这是什么?"同学们愣住了,随后迅速翻开图鉴。芦苇荡中传来棕头鸦雀的叫声,可我们这却是一副"鸦雀无声"的景象。"这也是北红尾鸲。""可它尾巴也不红啊?""今天刚给你们讲过,红尾鸲的辨别特征是翅膀上的倒三角形白斑。"老师耐心解释道。

随后,老师分析了我们观鸟上的不足。得出的结果是,我们缺乏主动找鸟的意识,而且对知识缺少记忆与应用的意识。再次出发后,我们观鸟的种类显著提高。其中既有黑水鸡、红嘴鸥等"老熟人",也有白眼潜鸭、斑嘴鸭这样的"新面孔"。

当晨光穿透枝叶的缝隙,我们以望远镜为笔,将万千飞羽的形态绘入自然的诗行。此次观鸟之旅,我们在斑驳光影里捕捉雀鸟的灵动轨迹,于细微鸣声中破译自然的隐秘密码。每一次凝神辨鸟的专注,每一回惊喜发现的雀跃,都让观鸟的技巧与能力在心底悄然生长。愿未来的日子里,我们仍能以热忱为翼,继续穿梭于林间河畔,在与鸟儿的不期而遇中,书写更多与自然对话的美好篇章,让热爱在每一次举镜凝望间,绽放新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