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声传情,以美育人 | 献礼《致未来的信》

作者:桑敏 发布时间:2025-10-28 编辑:审核:杜盼 终审:任欢迎 浏览次数: [关闭]

一、政策引领:美育浸润,全员行动

北京市教委《身心健康二十条》强调“以美育人、以文化人”,鼓励通过诗歌朗诵、戏剧展演等形式,厚植学生家国情怀。我校以此为契机,打破学科壁垒,由语文组与艺术组联合打造朗诵实践活动,将文本解读、语言表达与舞台表现深度融合,以一场跨越时空的朗诵《致未来的信》,带领学生用声音触摸历史、对话未来,最终登上北京广播电视台的演播舞台,展现新时代少年的精神风貌。

二、跨学科协作:语文组×艺术组,共筑朗诵之美

艺术组与语文组的深度协作。艺术组杜盼教师以舞台为画布,将文字转化为可视可感的艺术语言。他们为“南湖红船”设计右手轻抚胸口的动作,象征初心的温度;用双手交叠于胸前表现“未干的焊点”,让抽象的工业精神具象化;在“闪闪发光”处配合渐强的灯光与音乐,将情感推向高潮。从站位调度到手势编排,从背景音乐到表情管理,每一个细节都旨在让学生成为“美的表达者”,而非单纯的“背诵者”。

语文组桑敏老师以文本为锚点,带领学生解构《致未来的信》的逻辑与情感:从“历史回响”中梳理1921年红船、1949年宣言、1997年香港回归的时间线,理解“屈辱归零”的厚重;在“少年坐标”里捕捉数学题、实验室、运动场的日常细节,体会“爱国”如何融入点滴行动;于“未来对话”中感受用晨读丈量长江、用代码重组黄河的浪漫想象。教师们通过重音设计、停顿训练,让学生将“据理力争与毅然维护”的热血,转化为声音的起伏与节奏。


三、舞台绽放:从排练室到聚光灯下

从教室排练到北京广播电视台的聚光灯下,学生们用声音与肢体诠释了何为“少年的担当”。当灯光亮起,历史篇中左手握拳、右手挥下的动作,将“百年屈辱归零”的爆发力定格为震撼的画面;少年篇里张开双臂模拟“试管冒泡”的瞬间,让科学探索的激情跃然眼前;未来篇一字一顿的“闪!闪!发!光!”配合渐强的旋律,引发现场掌声如潮。

“原来爱国可以藏在让座、解题、维护国家尊严这些小事里。”初二学生王若彤在排练后这样说。而高零学生窦允谦则感慨:“当灯光亮起时,我感觉自己真的在和未来对话。”这些真实的感悟,正是美育实践最珍贵的成果——它让学生从“被动接受”转向“主动表达”,在艺术与文学的交融中,找到个人与时代的联结点。

此次活动的影响力,远超一场演出。它以跨学科协作模式,探索了美育的多元可能:语文提供思想的深度,艺术赋予表达的维度,二者结合让学生从“读懂文本”升级为“诠释时代”。我校将继续响应北京市教委的号召,以创新模式推动“全员美育”,让每个孩子在艺术与文学的浸润中,成长为有根、有魂、有光的时代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