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石景山区荣膺“最具幸福感城区”美誉,身为在这片瑰丽城区中茁壮成长的我们,家乡的每一寸土地都滋养着我们的成长轨迹,伴随着我们的岁月更迭。我们心怀热忱,渴望将这份独特的魅力播撒至更广阔的天地,愿以我们的微薄之力,让更多人沉醉于石景山的无限风华,共同爱上这片充满幸福的土地。
2025年1月6日至9日,北大附中石景山学校小学部在综合实践周期间,隆重推出了以“我爱石景山”为主题的实践课程。此次活动紧密结合学校特色的综合实践课程体系及学科特色课程群,通过跨学科、项目式的综合实践方式,引领学生们深入探索家乡的魅力。
本次实践周小学部一二年级打破学段,共同组成了四个项目组:“我爱石景山的美食”、“我爱石景山的树”、“我爱石景山的美景”和“我爱石景山的文化”。这四个项目组以家乡的自然和人文资源为基石,以弘扬家乡文化为核心,旨在全面培育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深厚情怀。
在跨学科、项目式的课程载体下,学生们通过“知家乡、游家乡、画家乡、赞家乡、护家乡”等多维度途径,深入挖掘“我爱石景山”综合实践课程的丰富育人价值。一起走进石景山的每一个角落,品尝着家乡的地道美食,感受着舌尖上的独特韵味;一起漫步在郁郁葱葱的树林间,学习着树木的知识与保护之道,体会着大自然的神奇与恩赐;一起欣赏河流山巅,俯瞰着石景山的壮丽景色,用画笔将这份美好永远定格;小学部的师生们共同探寻着家乡的文化渊源,传承与弘扬着家乡的文化瑰宝;孩子们更以实际行动,参与到家乡的环境保护中,用双手守护着这片养育他们的热土。
我爱石景山的美食:
融合了饮食的汉字文化、传统文化、劳动意识以及审美感知等多元内容。孩子们通过学探践思引,收获满满。语文老师带动大家探寻汉字中的饮食文化。“民以食为天”甲骨文中很多的字和食物有联系。英语中,孩子们化身为传播美食的小使者,向外国的游客用英语介绍菜谱。劳动和数学学科的融合让孩子们在做食品的过程中称一称,量一量,数一数,最后师生制作出了美味的冰糖葫芦和炸酱面。食物中有美味,京味美食独具审美价值。美术老师带领孩子们用黏土做了京八件,惟妙惟肖地作品太美了。美食虽美,但要饮食均衡。体育老师带领学生探寻了食物的营养价值。
我爱石景山的树:
学生们化身园艺师,深入探索石景山区树木的奥秘。围绕“大树为何穿毛衣”及“如何为大树穿毛衣”两大核心问题,融合语文、英语、科学、劳动、道法等多学科知识。通过创作树木诗歌、制作英文环保海报、学习树木生物学特性、实操为树穿衣等活动,不仅增强了环保意识,还培养了动手能力,更激发了学生们爱护自然的热情。
我爱石景山的美景:
融合了自然景观探寻、人文历史感知、校园生活感恩等多元内容。特色在于将实地考察与创意手工、年历制作相结合,既让孩子们走出校园,亲身体验石景山区的山水美景、古道韵味、工业遗存,又引导他们回归校园,用粘土手工、年历、明信片、团扇、儿童诗创作表达对学校、家庭的感恩之情,形式新颖,互动性强。
我爱石景山的文化:
以“燕京八绝、驼铃古道”为主题,结合数学、语文、音乐及心理学科,探索石景山传统文化之美。学生通过设计书签、漆扇和手绘帆布包,感受非遗技艺,激发创造力。通过筹备沉浸式游园市集,培养学生合作与表达能力。本次活动将文化融入学科知识,寓教于乐,激发孩子热爱传统文化的情感。孩子们不仅学会了跨学科学习方法,还提升了动手能力、团队意识和文化自信,展现出闪闪发光的成长与收获!
1月9日下午,我们成功举办了“我爱石景山”家乡游园会活动,同学们在交流中相互学习,纷纷展示并介绍自己的探索收获,深情讲述着与石景山之间的浪漫情缘。
此次“我爱石景山”综合实践周,不仅极大地丰富了学生们的人生经历,拓宽了他们的知识视野,更锻炼了他们的社会实践技能。在保护与传承乡土文化的过程中,学生们的心灵得到了深深的滋养,他们对家乡、对祖国的热爱之情也更加炽热。
北大附中石景山学校将继续坚持这一教育理念,不断创新实践方式,为学生们的全面发展搭建更加广阔的舞台,让每一朵花都能在家乡的沃土上绚丽绽放,让每一棵树都能在家乡的蓝天下茁壮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