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社”结合育人的“思政润心”新探索

作者:蔡雯 发布时间:2024-12-12 编辑:审核:蒋开界 浏览次数: [关闭]

2024年12月5日上午,石景山区初二年级全体思政教师齐聚我校,围绕《勇担社会责任—共建老年友好型社会》活动课进行教学研讨活动,我校初二年级蔡雯老师进行了课堂展示。在教研员胡洁老师和兼职教研员刘莹莹老师的指导下,在学校教研组老师们的支持下,蔡老师依据课程标准中“以社会发展和学生生活为基础,构建综合性课程”和“坚持教师价值引导和学生主体建构相统一,建立校内与校外相结合的育人机制”的课程理念,设计并实施了教学活动。

复习课教学设计共分为四个环节,其中第二个环节令人印象深刻。第二个环节是由三个小组同学围绕“关心老人,服务社会,主动承担社会责任,需要我们怎样做?“的核心问题,分别对家庭老人养老、社区老人养老和养老院老人养老的情况调研。同学们通过访谈调研、行动研究的研究方法,共同聚焦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社会问题。回到家庭与父母、家中老人对话,访谈分析居家养老老人的需求,形成小组“家庭照料老人公约”;共同走进社区服务站和工作人员一起畅谈老人们的日常社区生活,分享社区老人们的动人故事,制定社区助老、爱老志愿服务行动计划;精心策划并实施了一次到养老院的志愿服务活动,并在课上分享了其中三段难忘的过程经历。从守护家中老人到服务社区老人,再到关爱养老院老人,同学们真实、立体、全面、生动地展现了共建老人友好型社会过程中,不同主体要承担的责任与使命。让我们看到一群有责任担当、有友爱仁善之心、有刻苦钻研精神的少年,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真实思考着、践行着关爱他人、服务社会的学科核心知识,他们积极投身到真实的社会生活中,在和他人的交流、碰撞、共鸣中,不断加深着自己对于勇担社会责任的理解。

课后在兼职教研员刘莹莹老师的组织下,老师们对本节课进行了充分地讨论,大家认为本节课重点有以下方面的突出亮点:首先,这节课充分体现了活动课的育人价值。来自现实生活中老师、家长、社区工作者、养老院工作者、身边同学、榜样人物的身教,让同学们受益匪浅,身处其中才能更好地触摸到关爱他人的真谛,理解服务社会的重要意义。其次,这节课帮助学生们初步掌握了研究性学习、项目式学习的学习方法,让他们在对问题的探究中,学会思考、学会分析、学会解决。再次,这节课真正发挥了家庭、社区、社会三方协同育人的重要作用,凸显了学习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同的教育资源主体,共同为学生提供着学习的源泉,思考的动力,价值的引领,为老师们提供了很好地借鉴与参考。


在北京市开卷考试改革背景下,我校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将继续以“做中学”理念为指导,坚持素养导向,持续积极探索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推动思政课堂教学方式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