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课程建设能力,促进经验成果转化 ——记我校课程建设专题培训

作者:朱彦霖 发布时间:2024-04-30 编辑:审核:任晓庆 浏览次数: [关闭]

为了进一步激发教研组的课程建设能力,积累我校教研组课程建设成果的提炼经验,2024年4月28日下午,北京教科院课程中心的王凯主任为我校教师带来了《新改革背景下课程类成果的提炼与提升》主题培训。

图1.jpg

首先,王主任梳理了新改革背景下对于课程成果的政策性要求。王主任指出,认定北京市高中特色课程,要落实两新理念,彰显育人特色,探索素养落地,推动课程转型。其中,申请国家课程校本实施类特色课程,要体现出对课标的理解,策略得当,措施创新,具有操作性;申请校本课程类特色课程,要凸显独特育人价值;课程开发规范且发展成熟;特色鲜明,有可借鉴性。其次,王主任指出特色课程成果的发展性变化为:有特点,高质量,能迭代。因此,提升课程品质就成为重中之重。最后,王主任指出,课程成果提升学校整体的育人格局,促进育人模式转型,对于学校、老师发展都极为重要。

其次,王主任就优秀课程的建设与相关成果的申请提出了具体的建议。优秀课程建设成果的背后是科研思维,学校在进行课程设计时要有清晰的问题意识、明确的目标导向、完整的解决方案、科学的方法手段、明显的实施效果、推广性和价值增殖,运用恰当的话语体系,展现思维方式和行动方式,对成果背景进行分析和研究。优秀的课程成果,要有完整的课程设计,成果要与课堂贯通,要基于学生视角,致力于打破学科壁垒,让课程关联丰富生活、社会资源,最终构建校内课程连贯统一体,并形成有效的反哺机制。。

图2.jpg

接下来,王主任从实施的必要性、可行性、现状分析、实践策略、实施效果和反思等维度为老师们展示了《校园里的科研——校园生物大调研》《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初中历史跨学科课程实践研究》两个特色课程的典型案例,以帮助教师们进一步增进对于理论知识的理解。

最后,针对教师们“如何把课题成果转化为课程成果”“如何使课程具有可发展性与迭代性”等疑问,王主任也做了耐心细致的解答。

图3.jpg

课程是学校育人的基础,是立德树人的“主战场”。本次讲座使我校教师进一步明晰了优秀课程成果的基本特点,进一步了解了申报优秀课程成果的策略和方法,也相信在全校教师的共同努力下,我校各学科的课程建设能够全面开花,并取得丰硕的成果。

图4.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