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学期末,初中语文教研组就“如何上好常规课”“作文课程建设”“语文学科大作业”等多个课题进行了集体研讨。本次备课以老师们的发言交流为主,并有专家的引领指航。

常规课关乎学生学习的兴趣、能力、素养和成绩,上好常规课,才能厚积薄发站稳讲台。因此本次语文组内的老师都进行了常规课的分享,从多角度多方面给出了自己对常规课的思考和认识:李皓老师强调回归课标,杨晓雨老师注重学情调查,张晶波老师关注深入的文本研读,朱坤老师注重课堂任务设计。乔于格老师关注课堂效率,龚林林老师认为要根据文本灵活组织课堂,李菁老师注重板书设计。此外,老师们还提到了教学中的评价作用。以课标为纲、学生为本、文本为源、课堂为基、促进教学评一体化,语文组不断深化课堂教学认知,锚定常规教学方向。


为了进一步提高常规课教学能力,语文组邀请了石景山区教研员闫明老师莅临指导。闫老师既有教学理念的分享,又有落地的教学方法的引导,尤其强调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杨花落尽子规啼”中“杨花”在语文教材中释义为“柳絮”,为什么柳絮叫杨花?为什么杜鹃鸟叫子规呢?质疑探究,这就是思辨能力,就是中国学生核心素养中的科学精神,在教学中需要进一步关注。

另外语文组还邀请了海淀区教研员赵岩老师做关于初三语文教学的分享,赵老师对初三教学的总体思路和具体的教学方法都给予了详细的指导,让老师们更能把握初三教学方向。在跟两位专家老师学习之后,语文组教师会将收获内化于心,外化于形,勇于实践,未来在常规课的教学上迈出更大的一步。

组内通过交流梳理了写作课程存在的问题并初步设想了“教—学—评—改—汇”一体化的课程体系。此环节完全是在课标的引领下摸索建设,是语文组课程建设思路上的一大步。为了提高学生的积极性,留存佳作,教师会搜集学生的作文将其发表在公众号上,并进行优秀作文选的汇编工作,如“绿野寻踪”“蓝海拾贝”,在实践上迈出一大步。

最后,组内分享了本学期学生的语文学科大作业。对学生的成果进行思考,发现学生的学科大作业并没能很好地展现语文素养。因此语文组认识到,在之后的课堂教学和学科大作业中,教师应更深入地关注学生语言的运用和思维的发展,布置更有挑战性的语文任务,培养语文素养,让学生不再只做信息的搬运工,而是在实践中运用语言知识,提高思辨能力,增强文化自信。之后语文组会积极吸收教学前沿理念,从专家讲座、书籍阅读两个方面入手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的认识。另外还要积极申报课题,勇于探索,向跨学科研究进发。

“走一步,再走一步”,语文教研组不断思考,勇于实践,勤于学习,提升方法和理念,在教学的道路上积极奋进,深耕细作钻研课堂教学,凝心聚力开启课程新篇,为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为国育才而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