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课不停学,停课不停研。为了更好的促进我校线上教学的顺利进行,我校始终秉持
教学与教研共进的理念,多次开展了别开生面的线上教学和线上教研活动。
5月12日语文组召开了线上教研会,围绕《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22年版)、传承红色经典名著阅读课,以及启航杯大赛进行了相关的交流与探讨。

首先是杨晓雨老师进行了《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22年版)学习心得的专题汇报,汇报主要结合了吴欣歆教授的解读、北京市中考语文试题以及自己的教学实践。首先提出本次新课标强化了课程的育人导向。其次关注到“文化自信”上升到了语文核心素养,而事实上这早在近年来的中考试卷中就已经有所体现。比如,2019北京中考语文试题设置的情景为:学校开展“丝绸之路”历史文化主题学习活动;2021北京中考语文试题设置的情景为:北京中轴线申请世界文化遗产。在汇报最后杨老师也提出了自己的教学困惑:如何在课堂上落实“审美创造”这一核心素养,这一问题也引起了初高中语文老师的热烈争鸣。

接下来是梁桂娟老师分享了传承红色经典名著阅读课——《呐喊》整本书阅读。梁老师以“读懂鲁迅的寂寞与悲哀”为主要任务将本书的阅读分成了四个阶段,从而整体把握《呐喊》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并形成专题研究成果,最后深入领会作者对底层人民苦难命运的悲悯,对知识分子努力挣扎而又失落迷惘的生存状态的关注与同情,

而后是乔于格老师分享了传承红色经典名著阅读课——《红岩》整本书阅读。在设计过程中,乔老师通过版面设计人物的方式,让学生熟悉《红岩》的主要人物及其事件,把握名著内容。通过悟读交流来感悟《红岩》中隐含的精神品质和人生信仰,进而内化于心。引领学生通过对比分析当时重庆地区国民党和共产党的不同选择来读懂革命党人的内心世界,理解作品的意义。

最后是刘紫璇老师分享了启航杯的教学设计,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刘老师结合语文组老师和指导专家意见多次进行了修改和设计,经过反复多次细致打磨,核心任务越来越突出,任务越来越明确!

在两个小时的教研会上,老师们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变化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对语文学科的育人目标、核心素养、学习任务群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老师们将深入研读新课标,关注初高中课标的衔接以及教学的连续,从而真正让新课标落地生根!
停课不停学,停课不停研,语文组一直行走在探索学习的路上!
初一年级:感触最深的是今天讨论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老师们关于文化自信这个方面,在语文活动中我们应该设计能够让学生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之美,中国语言文字之美的活动,从而提升学生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增强文化自信。
初二年级:听了分享以后,印象最深刻的是义教新课标中对于“文化自信”这一核心素养的提出和高度重视。我们想,这是紧跟时代步伐,建设新时代社会主义所必须的,也与教材之中红色经典、古籍经典的内容安排不谋而合。通过语文学习,热爱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文化,同时具有开阔的文化视野和一定的文化底蕴,一定能更好地建设国家,也让世界了解更好的中国。在培养“文化自信”这一素养之中,吴欣歆教授又提出了继承与弘扬、了解与借鉴、关注与参与、感受与热爱四个维度,维度之间的先后顺序和逻辑联系到底如何?还想要再通过和组内老师的讨论交流,生成新的感受。
初三年级:核心素养是学生通过课程学习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建构,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是文化自信和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的综合体现。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更多地“隐身”,非必要不“现身”。核心素养不是听出来的,而是学生自己“在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建构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
1+3年级:感谢晓雨老师的分享。对我冲击最大的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三类学习任务群,初高中课标的衔接,可以看出国家对初高中学生的贯通培养。我期待咱们能够在这方面做出更多的尝试,我也很好奇,课本对课标的变化会做出什么应对措施。
高一年级:今天语文组组织新版义务教育语文课标的学习,杨晓雨老师的分享让我受益匪浅。尤其是如何培养学生审美能力这一点,也是我目前疑惑的地方。高一的学生依然存在审美能力不足的问题,学生思维偏直观和理性化,对于语言文字不够敏感,较难体会到作品字里行间的深层意蕴,进而影响学生对文章美感的感知。如何在日常教学中逐步培养学生的文本细读能力,提升学生的美感和审美能力,是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的课题。
高二年级:义务教育的新课标颁布了,也给高中的老师带来了新的思考:如何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使学生得到更平稳的过渡,获得更多、更全面的提升,我想这不仅取决于教材,更取决于老师如何组织学生开展更有效的系列化的学习活动。只有不断地学习、实践、改进、提升,才能让我们越来越接近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