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7日,付天杰老师在数学组教研会上针对2022年新出版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以下称“新课标”)进行了解读。新课标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逐步形成适应终身发展需要的核心素养。其中数学核心素养是具有数学基本特征的关键能力、思维品质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体现。数学核心素养的发展与数学教育紧密相连,是学生在本人参与其中的数学教学活动中逐步形成和发展的,最终将体现在人的行为、思维和做事的习惯。

新课标中,数学核心素养被表述为“三会”,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义务教育阶段下,数学眼光主要表现为:抽象能力(包括数感、量感、符号意识)、几何直观、空间观念与创新意识。数学眼光人们提供了观察、探究世界的新视野,能将实际情境抽象为数学问题,能体会数学知识的实际意义,在数学抽象中体会数学的一般性。数学思维主要表现为:运算能力、推理意识或推理能力。数学为人们提供了理解、解释现实世界的思维途径,在逻辑推理中体会数学的严谨性。数学语言主要表现为:数据意识或数据观念、模型意识或模型观念、应用意识。数学建模与数据分析可以作为工具广泛应用于其他学科,例如物理、化学、心理等等,这也体现了数学具有应用的广泛性。
新课标还指出,核心素养具有整体性、一致性和阶段性,在不同阶段具有不同表现。小学阶段侧重对经验的感悟,初中阶段侧重对概念的理解。新课标明确了不同学段数学核心素养的主要表现及其内涵并设置了不同学段的发展目标。以初中阶段为例,数学核心素养本阶段的主要表现为:抽象能力、运算能力、几何直观、空间观念、推理能力、数据观念、模型观念、应用意识、创新意识。
而后付老师针对新课标调整与着重强调的部分进行了详细讲解。新课标将九年义务教育划分为四个学段,第一学段(1-2年级),第二学段(3-4年级),第三学段(5-6年级),第四学段(7-9年级)。新课标针对具体课程内容组织形式进行了优化,增加了学业质量标准,和学业水平考试要求,形成了教学评的闭环。通过研制“学业质量标准”并进行描述,帮助教师把握教学的深度与广度;通过“内容要求”“学业要求”“教学提示”,细化评价与考试命题建议,增加教学、评价案例,增强了新课标的指导性。新课标中提出在教学上要改变过去注重以课时为单位的教学设计,推进单元整体教学设计,体现数学知识之间内在的逻辑关系,促进学生对数学教学内容的整体理解和把握,逐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同时强调了初中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形式——项目式学习,即以问题解决为导向,整合数学与其他学科的知识和思想方法,在实际情景中发现问题,并将其转化为合理的数学问题,能独立思考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鼓励形成物化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