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教育是“森林”的样子 ——北大附中附小石景山教育集团学科教师专业能力提升高研班进校交流活动

作者:孙媛 韩鹰 发布时间:2019-11-11 编辑:审核: 浏览次数: [关闭]

  2019年11月7日—8日,北大附中附小石景山教育集团学科教师专业能力提升高研班走进了杭州的四所中小学进行了深度的访学交流;11月9日,来自浙江省的两位专家就教师的专业发展为学员进行了专题讲座。此次研修聚焦在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背景下,学校应如何系统地整合,科学地设计课程,尊重个性发展,又集约高效;教师应如何拓展思维格局,不断地规划与修炼,让自己成为名师。
(一)他们是这样做的
  新课程改革中,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如何通过学校课程建设进行落实。两天中,高研班的学员们走进了在课程改革中进行积极探索与实践的几所学校。
  杭州市紫阳小学以学校周边的历史、文化、风光作为课程资源,设计开发了校本课程,呈现出了灵活的乡土气息,彰显出了课程的特色文化。
  
  以“梦想教育”为理念的杭州市第六中学,架构了独有的一套课程体系,打破了原有的行政班级制,进行了“小班化走班制”,实现分层教学,更加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湘师实验小学的课程改革的成果十分丰厚,学校课程呈现出体系化的特点,将原本碎片化、点状式、分散式的课程,进行了层次顺序的排列。学校的书法、衍纸及舞蹈等特色课程中,教师将教学内容按照课程要素及规则进行了重整,精心编写校本教材,收获了诸多课程成果。(
       
  杭州市萧山第十一高级中学,展开了文化视角下的学校“三至课程”课堂的探索与实施,在核心素养发展的背景下,学校立足于周边的知章书院,开展了独具特色的“印记课程”,“生涯融合课”更是以兴趣为出发点,为学生开展了未来的职业规划课程。
(二)我们应该怎么做
  新课程改革下,教师如何促进自己的专业发展,如何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义乌市绣湖小学校长,浙江省小学语文正高级特级教师王鸿建议教师们要根据自己的特点,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并以自己的教师生涯发展为例,鼓励教师们要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劲头。浙江省初中语文特级教师,杭州市西湖区教育发展研究院院长王耀君的讲座幽默风趣,他为教师提供了成为名师的几种修炼方法,让自己的思想立起来,不断地学习,多读书,让自己的德行高起来,教师还要规划自己的人生,修炼自我,在慧中生静。
       
  教育,要回首过去,也要面向未来。当今的教育正处于一个发展的黄金时代,每一位教师都需要不断地学习新的理念与方法,这次深度的研修交流,为教师的发展提供了多种思考的可能性。美国学者薇薇恩 斯图尔特说:”解决教育问题没有速效的对策,从成功范例中汲取营养,才是最佳捷径”。
  未来的教育,理应是不同生命个体自主生长又互相依存的环境,它更像远方的一片“森林”,枝叶繁茂,为学生提供学习发展的资源,鼓励学生从直接经验中获取知识,提高学习者的环境适应能力、语言和交流能力、社交技巧、自尊和自信能力、环保意识、感受美及鉴定美的能力、动机和注意力,从而持续的影响个体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