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课堂教学”到“课程育人”——老师如何上好每一节课

作者:梁桂娟 发布时间:2018-09-01 编辑:审核: 浏览次数: [关闭]

                        
       2018年9月1日下午,新学年开学的第一天,学校邀请到了北京市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校长、北京市化学特级教师、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委员会委员、重量级教育专家罗滨校长,给全校教师做《从‘课堂教学’到‘课程育人’》的专题讲座。
                        
       罗校长从2018年初的两则新闻谈起:“全国高中新课程方案和标准今年秋季起执行”“首次明确学科核心素养和学业质量”,分析了从“课堂教学”到“课程育人”的变化的背景:教育改革是必然趋势;技术迭代进步的现实;育人目标变化带来挑战……
       罗校长用生动的事例,探讨了三个问题:一是面向未来,学生需要哪些素养;二是课堂学习,学生素养怎样发展;三是课程育人,教师怎样持续发展。
                         
       一、面向未来,学生需要哪些素养?
       罗校长以学习驾驶技术为例,学习交规、学会移库相当于一个人掌握了“知识”和“技能”,而接下来的上路、通过路考相当于一个人具有了驾驶的“能力”,只有当一个人在真实情境中不断地熟练、反思,能够做到安全驾驶、礼貌行车、尊重生命时,才能说他具有了安全行车的素养。
与素养的培养相对应,高考的命题也考查学生的相关能力和素养:要增强基础性,考查学生必备知识和关键能力;要增强综合性,体现学生综合素质和学科素养;要加强应用性,注重理论密切联系实际;要增强探究性和开放性,考查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二、课堂学习,学生素养怎样发展?
       在课堂学习中,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怎样发展?这就需要变革学生的学习方式。在课堂上,要基于情境,深度互动。要改变目前的现状:单纯讲,忽略学生主体;满堂动,忽略学生收获;重结果,忽略学习过程;单课时,忽略单元整体。变为符合学生实际,评价学生收获:收获了什么,收获了多少,有多少学生有收获。要让学生被唤醒、被激发。因此,好课是超越学科、超越今天的,是帮助学生面向未来的课。
       好课需要好的学习设计和实施:
       1.要有好的情境素材。将学习内容和真实生活关联起来,能造成认知冲突,挑战学生的认识角度,针对学生认识障碍、需要理清认识思路。
       2.要有好的驱动任务,教师设计出有价值的学习任务——为什么?怎么办?思路性、关系性的任务是好的任务。
       3.要有好的学习活动。思考、研讨、探究,概括、分析、解释,预测、设计、评价,建构模型,凡是有利于学生主动、深度参与课堂的活动都是好的学习活动。
       4.要有好的教师行为。连续追问、证据反驳、思路外显、教练指导、搭设支架、引导启发……
      三、课程育人,教师怎样持续发展?
                        
       在课程育人的理念和要求下,教师面临着新挑战,从研究课堂教学转为研究教育教学全要素:理念上,由学科教学到课程育人;目标上,由知识获得到素养发展;内容上,由老师的教到学生的学;从改进方法上,由基于经验到基于证据;从形式上,由专家传授到教师众筹。
       罗校长讲座既高屋建瓴,又十分接地气,始终从老师听众的角度和立场出发,深入浅出将课程育人的理念讲解的十分透彻,老师们听完十分感动和激动,纷纷表示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的学习真实发生。以变应变,以变革的姿态迎接未来,超越自我,实现突破,走向卓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