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附中集团一期培训总结反思

作者:樊红梅 发布时间:2015-08-20 编辑:审核: 浏览次数: [关闭]

  2015年7月13日,暑假刚刚开始,我们迎来了北大附中集团的第一期培训活动,为期5天。最初接到这个消息时,心中是充满了烦躁的情绪的,好容易盼来的假期却不能享受,加上以往参加的培训多是听报告,每天很累又没有什么实质的收获。
  带着不佳的心绪开始了第一天的培训活动。上午一开始是张校长的报告,平易近人,像拉家常似的介绍了北大附中的历史、发展、今天的现状。不知不觉中让人心中的烦躁消退了,紧接着是零距离的参观校园,学生的教室,实验室,图书馆,还有由学生一手设计和操办的书院活动室。我的心情随着参观地点的转换,慢慢的对下一个地点充满着期待。
  第一天的培训结束后,“关爱、个性、平等、团队、实践”这些核心词汇在我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而且我深切的感受到这些词在北大附中不仅仅是贴在墙上,留在领导的报告中,他们落在学院课程的设置上,书院活动的开展和传承中,导师对学生的谆谆教导里。北大附中的学生是幸运的,因为他们被尊重,有展示自我的舞台(四大赛事:书院舞蹈节、书院戏剧节、书院足球赛、书院篮球赛),有畅所欲言的渠道(书院议事会等)。我开始期待第二天的培训了,决定认真对待这次培训。
  后面的培训活动紧张而充实,学科特色课程的介绍具体而细致;第一节课的设计实践让我们在理论与实践中感悟北大附中的教学理念;体验式学习让我们以学生的身份进入课堂,感受北大附中课程理念的诱人之处。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有以下两处:
  第一处,北大附中的学生可以每天带手机和iPad来上学,还可以大大方方的在课堂上使用。是的,北大附中的无线网络对学生是开放的,在校园中学生无处不能上网。对于一般学校的命令禁止学生带手机到学校,担心学生上课玩手机影响学习的问题,北大附中是用“疏导”替代“禁止”。课堂形式的变换,学生在课堂上需要用手机和iPad完成课堂任务,这样学生那里还有时间玩游戏呢。手机对于现在的人来说,可以说是生活中的必须品了,网络和手机功能的发展,强大到了生活中很多需求需要依靠手机和网络来即时解决问题,方便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学校又怎么能与社会潮流背道而驰,禁止学生用手机呢?!这就像古人治水一样,宜疏不宜堵。
  第二处是每天中午休息的一小时是我们的戏剧训练课程。两位专业的年轻“导演”通过精心设计,让我们既体验戏剧的魅力又感悟课堂教学中的设计要素,并且在欢笑中得到放松和休息。比如:集中注意的练习,舞台表演需要交代原因,表演中意外情况的应对和处理,这些都是教师每节课需要关注的环节。课堂上怎样集中学生的注意;每个环节的过度,呈现需要做好铺垫,让学生有准备学习;课堂学生突发问题的处理,给我们留下了印象深刻的提醒。我期待还能有戏剧表演的活动,在这个具体的任务过程中,参与者得到的是全面的能力提升。
  培训结束了,这次培训让我开始思考:变化的社会、变化的生活中我们该如何变化课堂教育?教师在这个变化迅速的时代该教什么?仅仅教教材上的知识一定不行的,完全抛开教材上的知识也是万万不行的。这需要教师进行对课程的整体思考和把握,先决定“教什么”,再决定“怎么教”。既要关注学生40年后对这门课程能留下什么,也要关注一年后、二年后能留下什么。
  最后,要感谢北大附中的领导精心安排的培训,改变了培训在我心中的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