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遇更好的自己——北大附中教育集团一期培训小记

作者:师雪峰 发布时间:2015-08-20 编辑:审核: 浏览次数: [关闭]

  前言
  2015年7月11日至17日参加了北大附中教育集团组织的培训学习,零距离走进北大附中,解读北大附中独特的学校文化魅力,“大石头的故事”深深触动了每个人灵魂中最温暖和最柔软的人性珍藏,袖珍般的校园环境中处处洋溢着博大精深的人文底蕴,北大附中的人和事,北大附中的一草一木都是有灵性的,诉说着生命的活力与坚强,“了解北大附中,努力做一个有境界的教师”成为大家的共识,汲取北大附中课程改革的精华,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修正自己,有理性和选择性地应用在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改变自己,为的是能够在不久的未来“相遇更好的自己”,为了心中教育的美好而不懈努力。
  “以生为本”的课程建设
  参加2014——2015学年度北大附中课程建设研讨会,了解和理解北大附中的课程改革,王铮校长的报告启发我们思考整个教育教学的出发点一定是基于学生的个性幸福成长, 互动式的交流中大家深入浅出共同解读了“培养个性鲜明、充满自信、敢于负责,具有思想力、领导力、创造力的杰出公民。他们无论身在何处,都能热忱服务社会,并在其中表现出对自然的尊重和对他人的关爱。” 的育人目标,每位老师都要思考“我的课程教育学生什么?给学生什么?学科对学生人生成长价值有什么?学生需要什么?学生为什么需要?”这些问题,判断一节课有价值是基于是否学生的主动学习为标准的,教师在设计和实践学科活动中要关注学科性(体现学科性质、特点和学科精神、文化、学科的精气神,学科的独特性,个性,立科之本)、自主性(教师指导下学生独立、自主的活动,包括外在的和内在的活动)、教育性(指向学科核心能力和素养的活动)。
  在小组研讨和教师汇报课程建设的过程中,关注学生的学习,关注学生的评价,关注学生的成长是课程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生为本”的课程建设已经在北大附中开花结果,“基于立德树人的教学”、“基于课程意识的教学”、“基于学生学习的学习”的专题讲座,大家共同聚焦教与学的关系,“以学习为中心的课堂”、“以学习为主线”、“让学生回归原生态的学习”、“关注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北大附中人用他们的特有的自信和自由品质将课程建设与学科价值结合,将课程赋予鲜活的生命力,使课程成为师生共同成长的平台,北大附中的领导和老师用开放的胸襟和专业的课程开发经验启发大家思考如何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如何实践与应用?此次的培训帮我打开了教育教学新天地的另一扇窗,“适合自己学生成长的课程是最好的”,作为一名培训学习者我会结合自己工作的需求汲取足够的营养,主动研发和实践历史学科特色的课程。
  两天的研讨会让我激情难抑,晚上写下了《我的课程我做主》的体会短文(详见附文)。
  “新意别样”的戏剧排演
  培训期间每天12:20——13:20大家相约齐聚学校黑匣子剧场,学习戏剧课,学习表演,首先是热身,“蔬菜园、动物园、水果园”的小游戏,考察记忆力和投入度,注意力高度集中才能全心全意投入演出。其次开始情境表演,全员参与式的练习,大家打开了思维,给出戏剧表演的条件:两个人、时间、地点、人物关系、事件,于是就出现了“伸手不见五指的黑夜在某小区孙悟空和关公在植树”、“罗密欧与朱丽叶晚上在天台杀小猪”、“炎热的夏天树林里王熙凤与宝玉决斗”的激情表演,表演者根据自己的理解全身心表演,引发大家的阵阵掌声和笑声。指导老师在小结中说:“大家一定要考虑每个人上场时要恰当表演好要求的元素,分析情节,根据情节两个人展开合理表演,入戏快而要准确。”
      每一天中午的快乐排演都让大家开心难忘,“新意别样”的戏剧排演实质是间接引导我们思考课程建设,戏剧表演如课程建设,课程开发标准的制定、课程内容、课程评价、课程建设与学情又该如何密切结合?团队精神又该如何培养?归属感与自我成就感又该如何落实在课程建设中?小小的戏剧排演游戏中蕴涵了深刻的道理。
  小组的戏剧要汇报了,大家开始了最后阶段的戏剧练习,每个组认认真真排练,全心全意准备,都想在最短的时间内有最好的效果,留下最少的遗憾。“史上最重小乔组”、“李白喝酒组”、“最萌小朋友组(鸥鹭、鸥鹭组)”、“人面桃花组”、“穿不上女人衣服组”、“江南四大才子只剩一人组”,每一组都在用自己的方式诠释命题戏剧,给大家留下了难忘的记忆,“最佳观众奖”和“最佳专业奖”最终花落6组和4组,奖品为北大附中自己设计的领带和丝巾,热热闹闹的颁奖环节将戏剧汇演推向了高潮,“精彩、丰富、很享受今天的生活”是王老师和郭老师对我们的肯定,我们也非常感谢两位老师,他们用自己精湛的专业素养和执著的专业精神帮我们打开了戏剧这扇窗,从此我们每个人会用戏剧课学习的财富去看待生活,去思考工作。想想我们所经历的戏剧课程表演学习,换位思考,如果我们的课程如戏剧一样能够激励参与者学生的积极性,发挥每位学生的潜能,那一定如我们的戏剧汇演一样令我们终身难忘,别有洞天。
   “各种各样”的小组体验
  “我的新学期第一节课该如何设计?”,大家在小组研讨中相互交流,拉近师生距离,相互了解、关注学科特色与学生评价等是一定要考虑的因素。布置扬长选题,在自己第一学期教学中选取自己最擅长的重点,突破重点的方法、知识点,表现自己最典型的教育教学思想,自己典型教法与学法指导,自己特长,教学资源、技术资源,如何突破重点。小组的相互开放研讨大家共同学习,相互探讨,共同交流对于课程的思考。
  小组学习中分组条件的不断变化,也是在启发大家的思维,小组在化学实验室共同制作净化水的实验,重要的是过程,而不是最终结果,团队的分工与合作是非常重要的。体验式学习课程中,分组学习第一节课是《重温〈西游记〉——探秘人物性格》,第27回人物性格解读,小组讨论学习,最后教师告诉我们“阅读起点:尊重文本”。分组学习第二节地理课,小组为单位体验师生交互式学习方式,利用网络和经验先找出6个城市的地理位置,设计从北京到6个城市的旅游路线,自主学习中考虑时区、国际日期变更线、时差等因素,小组合作学习解决学习问题。“各种各样”的小组体验式学习启发每位教师要不断学会换位思考,作为学生和作为教师应该关注什么?如何才能在教育教学中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关注学生的学习体验是我们教学中务必要思考和回答的问题。
  后   记
   北大附中的教师爱岗敬业,教书育人,用自身的人格魅力和学术魅力培养和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学生,今天的北大附中用开放的心态举办了“北大附中教育集团培训”学习,“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北大精神也在北大附中传承并发扬光大,思维头脑风暴式训练为我们打开了一扇思考课程建设的窗户,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教学的核心是关注学生的人生幸福成长。曾经的我座右铭是“与书为友,其乐无穷”,现在可以加一句“与生为友,别有洞天”。
  时代在变化,教育也在变化,面对变化的选择,我们的选择是“变成更好的自己,遇到更好的自己,遇到更好的未来。”
  “其实我不想走,其实我还想来”,期待8月份的集团培训 ,期盼“相遇更好的自己”。                                                   
                   
  附:
  我的课程我做主
   ——参加北大附中教育集团课程建设研讨培训小记
  走进北大附中,零距离触摸与感受北大附中的课程建设,两天的课程建设研讨使我逐步开始了解神秘的北大附中所拥有的丰富内涵。的确,北大附中人用他们的特有的自信和自由品质将课程建设与学科价值结合,将课程赋予鲜活的生命力,使课程成为师生共同成长的平台,深切明白了“我的课程我做主”所体现的教育教学价值取向。
  一、题目解读
  从学生角度而言,“我的课程我做主”不仅体现在课程的开发与设计是以满足学生的需求为出发点,也体现了北大附中所倡导的“多元自主”的个性发展价值观,学生自主规划学业,学生自己从丰富的课程资源中找到适合自己的课程组合,每个学生学会对自己的课程选择负责,在选择中拥有属于自己个性化的课程表,在具有学生自我成长特色的课程中最大限度地培养了学生个性鲜明的自信力、自我规划发展的领导力、服务社会和他人的责任感。
  从教师角度而言,“我的课程我做主”虽然是开发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课程,但是教师有高度的自主研发和实践课程的主动性,开发课程的过程中也是教师教育教学智慧的积累过程,凝聚和渗透了教师的全心全意地付出,诠释了每一位教师对于教育教学本真的思考,承载着附中厚重的办学目标。
  总之,北大附中的课程开发和建设中师生形成了“有意义的讲授和合伙人的互助”的关系,过程的可评价性与师生共同分享交流的提升,师生共同用自己的言行解读了“我的课程我做主”的课程价值观。
  二、课程开发
  课程建设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课程承载着学校的办学理念,课程将师生紧紧联在一起,某种意义上说教师的课程观的树立与实践不仅体现了学校的文化,同时也是学校办学品质的彰显。
  1.学校办学理念引导课程研发,课程研发与建设承载了学校教育教学的理念,学院和书院等课程分别在大目标下分解任务,在多样性和自主性中实践课程的研发。
  2.研发教师全心全意的热爱教育教学工作,关注学科素养与学科价值的养成和落实。
  3.研发团队的集体智慧结晶,主研发教师与实践教师的互动反思,形成团队的开发课程合力,不断修正课程,完善课程研发的科学性和实效性。
  4.教师根据学情和实践不断反思,重新审视学科素养和价值,不断丰富课程的内涵。
  5.课程开发的自由与开放的交流碰撞,分享与交流,话语权的充分应用,大家相互的取长补短,课程开发逐渐成为教师的自觉行为,充分调动了教师自主开发课程的内驱力。
  课程开发是学校教师专业素养的具体体现,基于学情和教育本真的课程研发与实践是每位教师专业发展要关注的问题,好的课程研发与建设会有力促进师生的共同幸福成长。
  三、学习思考
  培训中的人和事,培训中的点滴激励我用发现的眼睛找寻属于北大附中石景山学校的课程研发和建设的生长点,面对不同的学情,我如何传承和有选择性吸取北大附中的课程研发和建设呢?
  1.学习与反思实践是唯一的路径
  从学习者的角度审视课程研发和实践,研究学习至关重要。信息时代的教师会随时捕捉对促进自身专业素养有益的信息,如在交流分享中李冬梅老师提到一本书《学习者是如何学习的》,激发了我的学习兴趣,我马上网购到此书,研读学习者的学习理论,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重新审视自己,重新定位自己的课程观和学生观,在反思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尝试在学习与反思中改变自己。
  2.课程评价的至关重要
  课程研发与落实过程中课程评价非常重要,因为它是课程实施效果的体现,适合自己学生的过程性评价如何量化?评价的最终目的是在监督课程的研发与实践过程中有效促进学生的成长,因此在课程研发和实践中一定要考虑适合自己学科特色和学生学情的因素。
  3.活动化课程的设计与落实
  学生在活动化中不断提升自身素养,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如何设计体现学科特色的活动化课程?活动化与生活化又该如何有机结合?
  4.课程研发问题与不足
  北大附中公民课程在高中的落实中似乎有些单调,公民概念鉴定,议事会只是政治权利的一种公民素养的体现,中国公民和世界公民的内涵?人性真善美的追寻?学科教育价值挖掘中如何传承公民教育?历史学科和政治学科等人文学科中如何体现人文知识点、人文方法、人文情感、人文行为的统一?如何利用社会热点话题研讨和践行公民素养?公民的道德素养和法律素养又该如何坚守?
  高一、高二的课程改革模式与高三高考教学的尴尬境遇,高三的纯应试教育也是课程改革在现实高考评价方案下妥协的选择?
  5.适合自己学生的是最好的
  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有选择有扬弃地学习与吸收,适合自己学生的课程研发和建设是最好的。学习有助于打开视野,打开眼界,全方位审视自我,我能为学校的课程研发和建设做什么呢?基于自己学生学情的课程又将会是什么样呢?如何将思考落实在行动中?
  此次的培训帮我打开了教育教学新天地的另一扇窗,作为一名培训学习者我会结合自己工作的需求汲取足够的营养,主动研发和实践历史学科特色的课程,带动地理和政治学科特色的课程研发,不同学科的课程研发有共性也有个性,基于学情和基于学科素养是课程研发的出发点,实现师生的互动成长是落脚点。“我的课程我做主”是责任也是教育教学的价值追求,在今后课程研发和建设的路上我将和我的团队风雨同舟,共同努力,追寻心中教育教学的美好,路在脚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