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期5天的信息轰炸,不但没有让我感觉到以往培训所感到的疲惫,反而像被注入了能量源一样,越来越兴奋,也越来越期待,培训期间,我期待第二天的内容再给我更多力量;培训结束后意犹未尽的我,期待以后我在学校的工作更加不同。精彩纷呈的5天,每一天不同的主题,从各种维度提供不同的视角,高度浓缩的信息涌入我的脑海,我仿佛在享受一顿饕餮盛宴,已经不记得我发出了多少声由衷的赞叹。北大附中,从来不缺少赞美,可是我,却仍然想表达我的敬仰。
走在北大附的校园里,关键词一个一个从脑海里浮现在眼前:厚重、活泼、创新、自主……这些貌似张嘴即来的场面话,在这里不再是纸上谈兵。初中课程设置中,开设有义务教育课程外的公民教育课程、校本精品课程、课外活动课程、综合实践课程等等,经年累月、潜移默化地熏陶着学生,传承了北大的兼容并包,使一个并不古老的学校,却理直气壮地向世人展现出自己的文化底蕴。这片神奇的土地,走出了一批批具有思想力、领导力、创新力的青年。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不是速成班,不是特效药,在一片质疑声中大刀阔斧地锐意改革,推陈出新,如过山车一般考验人的心脏,旁人看得过瘾,可我相信这些局中人——主持改革的和贯彻执行改革的各位,他们不但有强大的心脏,还有坚定、无畏的信念和接受挑战、直面失败的勇气。作为一个一线的教师,从这些天的交流中,无时无刻没有感受到改革和创新的理念渗透,这些词不再是一句口号,而是具有灵魂和生命力的力量。例如,公民课程的展开,实实在在与社会实际接轨,这样一群学习了交通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常识的少年,这样一群与身边同学展开辩论尝试以法律解决问题的少年,这样一群能通过书院议事会决议事件的少年,虽然没有上过形式上的“思想品德课”,已经有了更高层面上的对他人和自我关系的理解,在独生子女占大多数比例的社会,他们已然抢得了先机,可以更将从容地面对未来的社会之路。再例如,中国社会一向是有意无意地剥夺未成年人的决策权,从花言巧语收走孩子的红包,到高考报志愿选择学校和专业不少都由家长主导决定,是否真的能将决策权交给这样一群孩子,这无疑是个备受争议的话题,可是,在北大附,我是真的被“书院议事会”给惊到了,罗伯特议事规则的理解和运用,对于成年人尚且不容易掌握,可是看看他们给出的议事会的安排和结果,却发现,给孩子一个平台,他们会给你意想不到的惊喜,也许正是为了不辜负这种信任,他们更能谨慎却又满怀信心地去去做更多的事情——书院招新,装潢基金的使用等等,居然能做得让人啧啧称赞。这样的例子太多太多,于是我相信了,相信改革确实可以带来新的空气。
作为一线教师,当然课堂和课程是我最关心的一部分。不同于以往所听到的示范课,精品课,这几天的课程,从宏观到微观,都让我有了耳目一新的感觉,同时也更体会到了“兼容并包”的精神。无论是各科老师,都用得上的“我的第一节课”,课题具体实用,我们带着问题开展了讨论,抽丝剥茧,最后在得出了所有人都同意的大致框架;儒雅而又谦逊地称自己为“半老不老”的语文老师,以自己年轻时的亲历,对我们敲响警钟,提醒我们北大附中对于赞誉是不会全盘照收的,北大附中人应该保持谦逊警醒的清醒头脑,潜下心来做学问,研究教学,他对《三味书屋》的讲解,颠覆了我对读文章的看法,当时脑子里闪过一个念头:这三十多年的读书方法是错误的,醍醐灌顶大约就是如此吧;王楠老师的《重温西游记》,她在课堂上娓娓道来,引导大家用新视角看经典,鼓励每一位参与者,小组合作不再是形式化,真正激发了听者的兴趣,我居然感到以往这些精彩我都忽略掉了,回家就又开始重读《西游记》;围绕数列问题展开的教学设计的讨论,解决了以往设计中的难点,我对于以单元为整体的设计有了全新的认识,也体会到放手给学生猜想,敢于让学生犯错,其实是学生形成探究能力的一个重要的过程,我更有勇气在今后的教学设计和课堂中去尝试,如果设计得当,无论什么样的学生,都有相应的能力去实现合适的教学目标;别开生面的地理课,更是结合了实际生活与现代社会的元素,苹果系列的课堂实时交互,地理知识与旅游问题的息息相关,都体现了对课标的践行,一节课过得极快,这样的课程与我印象中枯燥的地理课完全不同……
不同学情、校情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实际情况,但是先进的理论推广从来都不是手段的简单移植和嫁接,作为教学的引导者,我们有责任,让学到的经验在北大附中石景山分校的土壤上重新生根、发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