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工智能与教育深度融合的时代浪潮中,小学部开展"AI赋能下的大单元教学比赛",以技术为翼、以素养为纲,探索课堂变革新路径。本次活动由小学部刘亚慧副校长主持,北京教育学院石景山分院教师培训中心李爱霞主任、语文教研员崔静主任、小学英语教研员孙波老师、体育教研员高天胜老师,北大附中石景山学校崔岩校长、科学教育中心主任翟永霞老师及小学部全体教师齐聚一堂,共赴这场充满未来感的教育之约。
课堂展翼:六堂AI融合课的创新实践
六位教师以大单元设计为筋骨、以AI技术为画笔,勾勒出智慧课堂的多元样态。
• 语文课堂:杨静老师以"角色赋能小小气象员"为线索,在《要下雨了》教学中融入AI情境模拟,让学生化身"气象播报员"解码自然密码;潘亭老师在《古诗二首》中,借助AI多模态资源突破时空限制,以任务驱动串联古今对话。
• 数学课堂:柯一鸾老师化身"小小建筑师"导师,通过AI虚拟建模引导学生在"砌墙"任务中认识立体图形,让抽象概念在动手实践中具象化。
• 体育课堂:王瑞麒老师引入"金虎AI视频"分析技术,在《抛接球游戏》中实时捕捉学生动作细节,精准指导排球技巧,让体育教学从"经验型"迈向"数据型"。
• 美术课堂:田野老师以"英国博物馆中的中国帽子"为灵感,借助AI图像生成工具与学生共同创作,从文化溯源到走秀展演,打造"古今碰撞"的沉浸式美学课堂。
• 英语课堂:苟雅婷老师构建"传统教具+数字资源"双轨模式,通过果园情境AI对话、视听触多维互动,语言知识在角色扮演中转化为交际能力。
展示环节中,评委围绕"AI赋能效度""大单元逻辑链""学生素养达成"等维度对参赛教师提问,引发在场教师对"技术与教育本质关系"的深度思辨。
专家点睛:在肯定与思辨中明晰方向
点评环节,专家团队对参赛课给予高度评价:AI技术从"教学点缀"走向"能力迁移工具",丰富的活动设计展现了"做中学"的课程理念,问题链设计更体现了大单元的结构化思维。同时,专家也提出提升建议:
• 深化"以学为本":关注学生认知水平差异,让AI适配"不同类型学习者",而非单向技术输出;
• 强化素养落地:从"教的流程"转向"学的生长",在大单元设计中凸显"学会""会学"的评价闭环;
• 夯实教学根基:将AI技术与教师"六功"(语言、板书、设计等)深度融合,让技术成为"增效剂"而非"替代物"。
校长寄语:向"有温度的智慧教育"再出发
刘亚慧副校长回顾小学部课程建设历程,感谢崔岩校长引领团队"走出去学经验,沉下心做研究",并强调未来将继续以大单元设计为抓手,构建"技术赋能、素养立意"的课程体系。
崔岩校长在总结中深情表示,小学部教师团队的快速成长令人振奋,"陪伴式教育"彰显育人初心。崔校长寄语教师:"要用孩子的语言研究教学,用AI的智慧赋能成长,更要在习惯培养与品质塑造中,守住教育的温度与本真。"
当AI的智慧之光遇见教育的人文之美,课堂便成为点燃未来的起点。此次活动不仅是一次教学技艺的切磋,更是对"技术为人的发展服务"的深度诠释。北大附中石景山小学部将以此次比赛为新起点,在"AI赋能大单元"的航道上继续探索,让智慧课堂真正成为学生核心素养拔节生长的沃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