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化地理课程改革,提升教学质量,2025年8月26日至27日,北京市正高级教师、北京市特级教师、北京市朝阳区教育研究中心地理教研室主任党为民老师莅临我校,开展了题为“整体把握,构建知识和思维进阶的高中地理课程”的专题指导。
党为民老师以“一滴水与黄河水、一粒沙与撒哈拉”的生动比喻为引,揭示了当前地理教学中课程与考试之间存在的问题,强调地理教育应超越知识本位,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和核心素养。
他强调,地理学科是研究要素综合关系与区域地方关系的学科,地理教学应注重“现象与实质、模型及应用”的结合,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人地协调观。
一、地理核心素养:从知识传授到思维培养
党老师结合高考真题,详细阐述了地理四大核心素养的培养路径。他指出,地理实践力体现在对司空见惯现象的观察与思考;综合思维需关注要素间、区域间相互关系及时间变化过程;区域认知要求理解大尺度空间规律与中小区域特点;人地协调观则强调发展规模、方式与经济、社会、生态、区际协调可持续的统一。
他特别强调“大规律看天,小个性察地”的思维方法,并指出地理并非简单推导原因,而是解释现象,地理主观题通常围绕“特征、成因、影响、对策”四问展开。
二、课程设计与思维进阶:构建知识与能力体系
党老师以“大气和水”为例,展示了如何构建知识体系和思维进阶模型。他系统介绍了大气受热过程、热力环流、气压带风带、季风环流和天气形势等核心概念的教学模型,以及水循环和洋流的地方化运用。在气候特征描述中,他建议学生“记术语,讲规范”,学会“说自己的话,说针对的话,说完整的话,说规范的话”,并重视比较方法的运用。
三、学案编写:体现整体把握与进阶设计
针对学案编写,党老师提出了具体建议:分高一、高二、高三撰写,体现整体把握和知识、思维进阶;依据课标和北京卷试题,针对学生实际撰写学习目标。他强调学习目标书写要包含条件方式状语和外显型行为动词,如“说明、说出、归纳”等,确保符合课标要求的广度和深度。
党老师以《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这节课为例,系统指导了我校地理教师学案的编写,提出了具体可行的学习目标设计、课程实施、题目选取等方法,强调要以课标为准。
四、校本课程开发:结合乡土与实践
党老师肯定了我校地理教研组初步建设的课程体系,建议充分利用石景山自然地理和人文资源,结合学校周边的特色乡土资源,开发以培养地理实践力为核心的主题式课程群。他提出要创新课程实施路径,并建议跨学科融合,利用人工智能等技术,辅助实践活动。
党为民老师的指导为我校地理课程建设提供了理论支撑和实践路径,我校地理教师将认真消化吸收党老师的指导理念,将其融入日常教学和课程开发中,构建更具科学性、进阶性和实践性的地理课程体系,助力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全面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