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早上好,今天我演讲的主题是重阳佳节,传承孝道。本周四也就是农历九月初九,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又一个传统佳节----重阳节。提到九月初九大家都能联想到“重阳节”,但当再深入谈及到它的命名来源以及节日的深刻内涵时,我想大部分同学还是疑惑不解的。所以今天我就和大家一起来聊聊,关于重阳节的丰富内涵。

说到重阳节的来源,我们还要追溯到“群经之首”,从《易经》开始谈起。在古老的《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而“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两九相重,故把这天称为”重阳”。又因为数字“九”与“长久”的“久”同音,九在数字中又是最大的数,故有长久长寿之意。再加上秋季也是一年当中收获的黄金季节,因此重阳佳节寓意深远。据说从汉朝初就有了重阳节,东汉时期民间在这天有登高的习俗,所以重阳节又叫“登高节”。到了唐朝,文人墨客们写了很多登高诗,比如大家都耳熟能详的王维笔下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写重阳登高的名篇。随着时代的发展,重阳节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在1989年,我国又把每年的农历九初九定为“老人节”,实现了传统与现代地巧妙结合,所以重阳节也成为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节日。
我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多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历来以“礼仪之邦”著称于世,中华传统文化和民族美德源远流长。翻开历史的书卷,走进时代的海洋,古往今来中华儿女敬老爱老的事迹数之不尽。古有木兰代父从军、黄香扇枕温席、王祥卧冰求鲤、孟宗哭竹生笋的佳话,今有陈毅探母等感人肺腑、润人胸襟的故事。是父母给了我们生命,哺育我们成人。他们用青春滋养了我们的成长,而岁月却给他们留下无情的皱纹。孝心,不只是父母病卧床榻时的端汤送药亦或是父母年老体衰时的物质赡养,其实日常生活中不经意地一声问候、一回闲聊、一顿晚餐、一次出游,都是我们传递孝心的表现。


百善孝为先,孝为德之本”,在21世纪飞速发展的新时代,作为中华儿女的我们更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敬老爱老的优良传统。岁岁重阳、今又重阳,在重阳节即将来临之际,希望大家都能够以先贤为鉴,心存孝心,行践孝举,让爱传递、把孝传扬,并在此祝福全天下所有的老人都能够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