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消费 做一个有思想的人

作者:卢秀明 发布时间:2019-03-11 编辑:审核: 浏览次数: [关闭]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早上好。我是初一3班班主任卢秀明老师,非常荣幸站在国旗下讲话,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理性消费 做一个有思想的人》。
       在准备演讲稿的过程中,初一3班开展了“理性消费讨论周”,在同学们的交流和讨论中,我得到了非常多也非常有趣的信息,让我更愿意和你一起和交流这个话题。
       首先是关于“拼多多”这个话题,在场的各位几乎都听说过“拼多多”,也有近一半的同学有过购物体验。这是一个电商平台,致力于将娱乐社交的元素融入电商运营中,让用户带着乐趣分享实惠,享受全新的共享式购物体验。班里有同学说这真是一个比58同城还神奇的网站,有同学说它能令你有瞠目结舌、目瞪口呆、啼笑皆非、非同一般的购物体验。比如花23.9元买的口气清新剂根本不管用,想投诉还被拉黑了。比如花9.9包邮买到的拖鞋不光掉色,还能自己断成两半。我问他说当初是怎样做出选择的,同学说因为购买量到了50万人,评论超级好,感觉特别靠谱,就买了。我又问,那下次还买这个吗,同学说,不买了,再也不买了。当然,也有一些网友认为,低价怎么了,比大品牌便宜实惠,也能坚持用,无可厚非。因此,消费是否要从众,要进行具体分析,别人都买的东西,不一定适合自己。随大流购买自己并不需要的东西,是不理智的,盲目从众不可取。
       可是,孩子,不盲目从众,不是指的一定要标新立异或向品牌高价看齐。上学期课堂上同学们告诉我说遇到了一个“穿AJ的小姐姐”,我赶紧去了解了一下才知道AJ是运动鞋品牌的缩写。原来一些同学对于自己的鞋子的品牌、功能的关注程度超过我的想象。尽管如此,当春节假期看到一些同学在朋友圈晒新买的鞋子的价格是6500元人民币并且同时买了两双时,我还是表示了震惊。贫穷肯定是限制了我的想象力,所以,虽然我也觉得这鞋子的设计感和美感很好,我却不认同穿上它是为了亮瞎别人的眼。
       当我们购买一样东西,看中的并不完全是它的使用价值,而是希望通过这样东西显示自己的财富、地位或者其他时的消费称为炫耀性消费。经济学家们将这种炫耀性消费的商品称之为凡勃伦物品,甚至画了一条向上倾斜的需求曲线。炫耀性消费是一种重要的社会、经济现象,它有积极作用,比如拉动经济生产,增加国家税收,调整储蓄和消费的比重甚至能够平衡收入差距。同时它也有消费作用,就是,容易导致价值观腐化。不能把人生的目的和意义定位在不断满足日益升级的炫耀需求上。
       所以,无论无论你继续用拼多多买9块9包邮,还是花高价买AJ,我都愿意支持。只是我希望,做一个有思想的人,不要被这个世界轻易左右。
       马克思说,消费并不完全都是劳动力的再生产过程,真正的消费就是一种人性的恢复过程。在社会学中,消费结构可以看出各类消费支出在消费总支出中的结构和层次状况,如恩格尔系数,它直接反映了消费水平和发展趋势。纵观我国的消费趋势变化,大致分为四个阶段。第一消费社会是指的以城市为中心的少数中产阶级享受的消费。第二消费社会是批量生产、大量消费的时代,人们追求大就是好,多就是好。第三消费社会人们开始追求个人化、差异化的消费品,是个人化趋势崛起的社会。比如随着互联网和制造业地崛起,人们更强调消费的个人化、个性化,移动电商进一步激发人们不断膨胀的个人主观感受和消费欲望,中国也进入的第三消费社会。第四消费社会是一个共享的社会,人们更重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人们拥有更加理性的消费观。
       我支持你通过消费追求精致考究的生活方式,我支持你从追求衣食住行,到追求健康和知识的文娱活动,到追求心灵的满足。并且,作为青年一代的你,可以推崇甚至引领新的消费观,1、从个人意识到社会意识,从利己主义到利他主义。2、从私有主义到共享意识。3、从追求名牌到追求简单、体闲。4、从崇尚欧美、向往都市、追求自我到国家意识、地方意识(从集中到分散)5、从物质到服务的真正实现,对人更为重视。
       未来的消费社会是什么样子?共享、共有得到了进一步升华,人们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各自拿出多余的东西,以便让需要这些的人利用,人与人关系更为密切,社会效率进一步提高。如果不花费时间,则无法度过快乐、充实的时间。不通过恰当的运动来消耗体力,就无法维持和促进身体的健康。因此,人们开始追求消费的意义,人们期望的是有收获的、恢复元气的、让自己度过充实时间的“消费”。
       消费是什么?在辞典里的意思是利用社会产品来满足人们各种需要的过程。在未来消费不再是“用光”、“吃光”“喝光”,物质欲望带来的满足一旦轻而易举地得到实现,在得到的一瞬间,满足感就会立刻消失。随着欲望的满足,人感到的快乐也会递减,到最后反而会成为一种痛苦。所以消费的本质是将物品的消耗和再生作为表面目的,而实际上追求的是充实地度过时间,也就是消费说最终的、最成熟的形态,是一个将消耗(consumption)转化为自我充实(consummatory)的过程。所以在未来,从本质上讲,各地的人们最终的消费观会趋同,人们的消费观不限于“物质”,还会扩大到“事情”和“人”,最终构建成更高级、更理性的城市和社会。
       消费升级的顶级表象是精神消费,在未来,更多的年轻人会为情怀买单,追求精与美的品质,追求精神的消费。
       日本作家在《第四消费时代》里提到四个消费时代。当代中国的消费者确实在向三浦展描绘的第四消费时代靠拢,比如追求简约的生活方式。不过,中国的中产阶级的消费行为又随处可见前三个阶段的影子,比如追求于购买不动产,再如未能抵挡品牌商品的诱惑等。在物质上已经解决了温饱甚至小康,在精神消费上却无所适从。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或许可以归结为精神层面的温室效应。而避免出现的方式之一就是教育。作为顶部的精神消费,教育可能是平衡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绝佳方式。
       所以,我校开展读书节是倡导新的消费模式的最好引领。期待你能理性消费,做一个有思想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