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期“话”文化

作者: 发布时间:2019-02-25 编辑:审核: 浏览次数: [关闭]

                             
       刚刚结束的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是亲朋好友欢聚的日子,是人们增深感情的纽带。
       从“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中,我们体会到时间的流动;
       从“举杯互敬屠苏酒,散席分尝胜利茶”中,我们品出了砥砺与畅想。
       在这个过程中,春节文化作为一个共同的纽带,不仅把相互熟悉的家人联系在一起,更把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联系在一起。今天我们就来说说春节文化。
       我先说,“紫禁城里过大年——贺岁迎祥”,近千件文物集中在午门、雁翅楼的三个展厅,从皇帝御笔的福字、春联、春条到皇宫过年的门神、宫灯,从皇家年夜饭的器物到春节期间玩些什么,一应俱全,再现清代宫廷过年习俗;那叫大饱眼福啊!
       “紫禁城上元之夜”,故宫94年第一次开放了夜场,万众瞩目的故宫灯光秀华丽登场,满足公众的文化需求、心理需求、情感需求,让公众能感受到博物馆里独特的节庆味、人情味。那叫一个喜庆!
       “天开新气象,看万古江山,七十青春腾远志;龙驭大潮流,携五洲朋友,九重泰运壮中华。”这是新年挂在南京明城墙上的一副对联,明城墙与书法、楹联的融合,那叫一个完美。
       上海人民广场地铁站开启“百福图”长廊,一个福字对应一个职业,寄托对劳动者的新春祝福……
       大家有没有注意到,刚刚过去的春节,“反向春运”的现象引发关注。很多在城市的奋斗者、年轻人,不再跟随人潮从城市回到老家,而是把父母接到城里过年。在工作的城市实现阖家团圆,成为春节文化的新变化。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一切都在变,春节习俗自然不例外。比如,过年方式在变,从“父母在,不远游”变为“父母在,一同游”,全家出境游今天已觉不新鲜;
       新年礼物在变,从“土特产、保健品、衣服鞋帽”的老三样,变为“数码产品、智能音箱、扫地机器人”的新三样;
       传送方式也在变,原来是大包小包背回家,现在是动动手指网上购物,人没到家,货已先发。一些长辈连压岁钱的发放方式也出现了变化,不再准备新钱,而是直接通过移动支付给晚辈发红包。
       春节期间,禁放爆竹的城市越来越多,清新空气正在回归,过一个安全清爽的春节不再是奢侈梦想。春节文化的这些变化,折射出人们节节攀升的生活水平,映照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
       在变化之中,也有不变的习俗。一位作家曾撰文:除夕之夜,院里撒满了芝麻秸儿,孩子们践踏得咯吱咯吱响,是为“踩岁”。闹得精疲力竭,睡前给大人请安,是为“辞岁”。大人摸出点什么作为赏赍,是为“压岁”。如今,在很多地方,踩岁、辞岁、压岁仍极有生命力。
       冰心回忆童年过春节时也说到,祭灶王爷用的糖和点心,都很甜也很黏,为的是把灶王的嘴糊上,使得他上天不能汇报这家人的坏话。这样的习俗描写,让人读来莞尔,很多地方今天仍然这么做。这些流传千百年的春节习俗,不会因为时代发展而褪色,恰恰因其绵延久远而独具一种文化的魅力。
       谈及年文化,一位作家有过这样的判断,“由故土、血缘、乡情汇集而成的巨大磁场,遍布大地山川每个城市和村庄。让这磁场产生效力与魅力的,既是感情的力量也是文化的力量。”
       “春节是新的开始,预示着新的希望。”在流动的时代感受团圆的温暖和力量,在变化的时间里感悟不变的文化基因,今天的开学典礼,我们大家又团聚在一起,我们建设文化校园的信心不会变,对!我们建设文化校园的信心不会改变。
       校园文化是校风、班风、学风的集中体现。
       校园文化是一种氛围,是一种精神。
       校园文化是无需提醒的自觉
       校园文化是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
       校园文化是为别人着想的善良
       校园文化应该是根植于我们内心的文化修养。
      “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新的学期,我们更有动力创造美好的校园生活,让我们的文化青春奏响时代的音符,让我们的校园焕发勃勃生机,让我们的国家兴旺发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