粽香飘飘话端午——重温屈原精神

作者:初二三班 徐博涛 发布时间:2018-06-11 编辑:审核: 浏览次数: [关闭]

                        
       下周一是农历五月初五,是我们的传统节日——端午节。而关于端午节的起源,历代文人考证有很多,有的说是古代长江以南地区的人们崇拜龙图腾举行的图腾祭祀的节日,也有的说为了纪念伍子胥、曹娥等说法,但我更愿相信它是为了纪念战国时期楚国著名的诗人、政治家——屈原的节日。
       屈原,出生于楚国丹阳秭归(今湖北宜昌),战国时期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少年时受过良好的教育,博闻强识,志向远大。早年受楚怀王信任,任左徒、三闾大夫,兼管内政外交大事。 他提倡“美政”,主张对内举贤任能,修明法度,对外力主联齐抗秦。因遭贵族排挤诽谤,被先后流放。公元前278年,农历五月五日,秦将白起攻下了楚国都城郢都,楚顷襄王跟那些执政的贵族们一起,狼狈不堪地逃难。而此时屈原独自一人站在汨罗江边,面对破碎山河,百姓民不聊生,自己一生政治抱负没能实现在极度苦闷、完全绝望的心情下,抱石纵身跳入波涛滚滚的汨罗江中,以身殉国。
       屈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家,开辟了“香草美人”比兴的创作手法,被誉为“辞赋之祖”“中华诗祖”。屈原作品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创的新时代。其主要作品有《离骚》《九歌》《九章》《天问》等。以屈原作品为主体的《楚辞》是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之一,与《诗经》并称“风骚”,“风、骚”是中国诗歌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优良传统的源头。同时,以屈原为代表的楚辞还影响到汉赋的形成。
       屈原作为一名政治家,一生坚持“美政”理想,与腐朽的楚国贵族集团进行斗争。他的“美政”理想表现在作品中,就是“举贤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所谓“举贤授能”,就是不分贵贱,把真正有才能的人选拔上来治理国家,反对世卿世禄,限制旧贵族对权位的垄断。屈原虽遭谗被疏,甚至被流放,但他始终以祖国的兴亡、人民的疾苦为念,他明知忠贞耿直会招致祸患,但却始终“忍而不能舍也”;他明知自己面临着许许多多的危险,在“楚材晋用”的时代完全可以去别国寻求出路,但他却始终不肯离开楚国半步。这些表现了他对祖国的无限忠诚及其“可与日月争光”的人格与意志。
       屈原作为一个伟大的爱国者、爱国诗人为后世所景仰。他那深厚执着的爱国热情,在政治斗争中坚持理想、宁死不屈、追求真理和对现实大胆批判的精神,给后世作家作出了示范。我们伟大的毛主席这样评价屈原:“屈原的名字对我们更为神圣。他不仅是古代的天才歌手,而且是一名伟大的爱国者,无私无畏,勇敢高尚。他的形象保留在每个中国人的脑海里。无论在国内国外,屈原都是一个不朽的形象。我们就是他生命长存的见证人。”
       亲爱的同学们,今天我们重温屈原精神,在精神的鼓舞和感召下,让我们一起珍惜好中学的美好时光,多学知识,练好本领,做一个“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为将来成为一名对国家有用的人打牢基础。最后,我想用5月23日参加北大附中首届音乐节与歌手龚琳娜合唱屈原《离骚》中的一句歌词来结束今天的演讲:“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