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2年毕业于北京化工大学,硕士学位,院士门生,校优秀毕业研究生干部。曾荣获北京市课堂教学二等奖,石景山区教学大赛二等奖。
教育理念:我国教育的一些优势(如学生的计算能力强等),是现代技术可以代替的,而我们教育存在的一些问题(如学生的创新能力弱等),却是现代技术无法代替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通过因材施教,使每一个学生发挥极限,不断突破自我,激发学生的更大潜能,引导学生不断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遇见更善于思考的自己。
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在这个社会大家庭里,我们每个人如何约束自己、规范自己的行为呢?它,就是法。法律离我们很近,渗透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义务教育法》的出台,让成千上万的失学儿童圆了读书梦;《妇女权益保障法》的颁布,使大批被漠视的女童迈进了学堂;《未成年人保护法》的实施,使广大青少年触摸到了法律的温暖。
同样,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也紧紧握住了法治这双亲切而有力的手,为学生、家长、老师、学校系上了一条携手进步的安全带。
法律与道德、习惯、纪律一样,都在规范、引导着人们的行为。做一名具有法律素养的中学生,首先要遵守校规校纪,例如《中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其中对同学们的私德与公德作出了要求,它并不是为了惩罚大家,更加是希望同学们能够自主的养成良好的道德素养。
道德分为公德与私德。公德我们可以简单理解为在公共领域内的道德,例如上课时间属于大家的公共时间、楼道内、教室内是同学们的公共区域,大声叫喊,疯跑打闹的行为影响了他人,有损公德。
私德可以理解为在私人生活领域中的道德。例如节约粮食,终身学习,守时精神,劳动精神、责任担当,就是良好的私德,中学生《守则》和《规范》正是希望同学们成为一名具有良好的道德操守与信念的人。
《礼记·大学》中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首要就是修身。心怀祖国,放眼世界,首先要脚踏实地,从修炼私德,维护公德做起。“习大大在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同学们,未来的三十年,将是承前启后的时代;是继往开来的时代;是日新月异的时代。前途似海,来日方长。请在少年芳华时,修炼自身道德素养,为你们之未来社会做自己充足的准备。
3月12日下午第十六届石景山区“物美杯”青少年维权知识竞赛在我校举行,初二年级学生代表我校与十二所学校学生同台竞技,激烈的比赛角逐中,我校学生披荆斩棘,获得了二等奖的佳绩。表示祝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