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者如光,照亮前行的路。
智者如灯,指引迷途的人。
智者如泉,滋润干涸的心。
“智者引航·开启阅途”2023-2024学年上学段的“师生共读一本书”阅读分享活动系列作品,本期与您分享的阅读书目是《世界人口简史》,共读指导教师是地理学科的杨超杰老师。

阅读《世界人口简史》,我印象最深的是迪维对于人口的演变的描述。迪维以时间发展和人口增长为横纵坐标,绘制出了呈三级阶梯式的趋势图(绘图在地理学习和研究中往往起到重大作用)。三个阶段分别代表狩猎—采集时代(旧石器时代)、开始于新石器时代的农业时代,和开始于工业革命的工业时代。通过读图,我们能得知因人口增长逐渐接近极限,人口的增长速度会随之逐渐减缓的规律。为了更深入的研究现象出现的原因,我在书中跟随着迪维的思路,站在发展的角度思考资源环境与人口的关系:由于可用资源是固定的,人口增长便会产生自我制约因素,故物种在受限制环境中的增长与其密度成反比。(第一阶段的限制因素为可用于营养和取暖的生物数量;第二阶段的限制为土地的可利用性以及植物、动物、水和风能提供的有限能源制约;第三阶段即现阶段,可能与不利环境影响以及随之而来的文化选择有关)。通过分析前两个阶段,除了对过去进行规律的总结,还能为我们今后的发展作指导。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自然环境,而人类在生产过程中也必将对自然环境进行改造,人与自然是和谐共生的,我们在地理学习中所研究的地、气、水、土、生,我认为可以说均是站在人类生存与发展的视角上观察评析的。再总而言之,就又落到人地协调发展观了。
——高二 陈镜宇
纵观人类的历史,我们从原始社会直至工业革命后的人口大爆炸。于本书中大家能够看到世界人口变化的机制和人口迁徙的艰难历程,了解人口增长、停滞和衰退的周期性规律,考察人口与资源和环境的平衡如何保持,以及人口对历史、地理、国家和人类整体命运的终极影响,而在我印象中最深刻的即是有关于人类与动物不同的生育策略。
不同的动物会根据种族特征与寿命等特质而产生不同的生育策略,相比之下与书中不同的想法是我认为人类并不是始终保持k型策略,以我国战争时期乡下情况为例,一家往往会选择多生多养,能活下来多少就是多少,即非典型r型策略,但仍然具有k型策略的特质。此处便可以落到人与环境的协调。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人类会随不同的地理、生物环境改变自己的各项策略,再细说,便是智能生物的独特魅力了。
——高二 陈睿斯
《世界人口简史》是马西莫所著,他是意大利佛罗伦萨大学人口统计学教授,国际人口科学研究联盟前主席,长期研究当代人口学和人口史,关注世界各国人口发展并预测人口趋势。他不仅在多所世界名校任职,还著有多本著作和多篇有影响力的论文,可以说是人口科学的权威。
在《世界人口简史》这本书中,从人类历史上解密世界人口变化的机制和人口迁徙的艰难历程,了解人口增长停滞和衰退的周期性规律,考察人口与资源和环境的平衡如何保持,以及人口对历史,地理,国家和人类整体命运的终极影响等。而在这本书中,作者详细论述了我们每一个人出生就欠下人口债务,而作为一个家庭是否履行自己的义务,是否偿还人口债务,是决定长期人口的增长、衰退或停滞的根本原因。每个人出生就欠下人口债务人口是由许多各不相同的家庭和历史组成,在同一时期,个体家庭履行自己的人口义务是积极还是消极,直接决定社会的人口平衡状态,决定了长期人口的增长,衰退和停滞。人口增长机制的核心在于是否有生育机会的人成功养育了更多数目的子女进入婚姻。也就是说,每个人或每对夫妇成功生育的子女数,以及从出生到生育期结束的死亡率,这两个因素直接决定人口的增长和减少。经济和人口变化的刺激影响会相互缓解和补偿人类可以创造生产力,这是毋庸置疑的真理,但是,由于资源等原因,人口的过度生长反倒影响经济发展。在我国七八十年代,安定有序的社会环境促使人口大幅上涨,造成资源短缺,影响了经济发展,所以才制定了计划生育政策。
而在《世界人口简史》这本书中,作者也对人口变化如何以及在何种程度上影响经济的发展做出了系统详细的论述。通过对人类历史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在过去的两个世纪里,人口增长可能更多的是对经济发展的一种激励,而不是一种制约。出于相反的原因,我们可以预期,在未来几十年,人口下降和老龄化可能会产生相反的影响,然而,过去的积极影响和未来的消极影响很难量化。所以说,为了我们生活的社会更美好,作为社会的一个成员,结合实际情况,积极响应国家政策,适当生育才是正确的选择。当然生育率与婚恋成本、养育成本、教育成本等诸多因素都有较大的关系。要真正落实好生育政策、提高生育率,需要政府、企业等社会各方面共同构建一个生育友好型社会环境。
——高二 韩俊逸
阅读《世界人口简史》,我印象最深的是第五章“贫穷国家的人口”。这一章主要讲述了贫穷国家在独立后,采取的不同生育政策,以及这些政策最终作用在人口数量和质量上对国家(主要是经济和社会资源分配)方面的影响。印度目前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而它的平均生育率仍高于更替水平,也就是说在未来几年人口还会增加;中国曾经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但是在1950-2000年间生育率下降了近75%,结果就是目前生育率低于更替水平,人口会缓慢减少。
造成两个国家人口截然相反的变化趋势的原因主要是相关计划生育政策的实行。对于印度来说,它是一个具有多种语言、多种宗教和习俗的国家,强制性路线难以实现,事实证明最终也确实是激发了暴力抗议活动。最终结果就是,人口控制进展仍然缓慢。对于中国来说,在经历了“大跃进”和粮食歉收、饥荒后,中国政府开始重视生育控制,人们开始关注人口问题。为实现自然增长率降低,中国同样采取了一系列奖惩措施。但因为持续快速的经济增长和相关社会变革,影响了生育规范和价值观,使中国没有出现大规模的暴力抗议活动。直到2015年,独生子女政策最终被取消,以积极开展应对老龄化行动。最终结果就是,中国的人口政策实现了其他亚洲人口大国都没有达到的目标。
我的感受是,人口绝不只是一个数字,它是决定一个国家发展前景的关键因素之一。增长过快的人口可能会导致社会资源短缺,平均到每个人的生产资料被“稀释”使得劳动力多的优势不能被充分利用。减少过快的人口可能会导致社会面临老龄化、劳动力短缺的问题。这与地理书上提到的“人口合理容量”和“环境承载力”与之对应,一个是最适宜的数量,一个是人口最值。只有将人口的数量和组成比例调整在合理范围内,才能充分发挥其优势。
——高二 李浩然
“人口规模与经济繁荣”这一章从两个方面讲述了人口规模是经济繁荣的基础,一方面是人口规模带来了劳动分工,一方面是因为人口规模带来了规模效应。从第一方面来讲,作者用了数据对比来展示劳动分工带来的效率的数倍增长,同时也能间接解释为什么生产力越高的社会,其社会成员对于某一方面的专业化就越高。从第二方面来讲,作者使用了众多例子来解释为什么规模效应能助于经济繁荣,这与人均分摊的成本是密不可分的。人越多,建造一座大坝或者复杂道路网所分摊的成本也越低,同时他的人均生产总值也会因大坝或道路网而提高,这就是规模效应所带来的优势。但是我认为凡事都会有一个极限,倘如人口规模过于大,导致人均拥有的生产资料越来越少,其所能带来的生产总值也会不升反降了。
——高二 丁梦阳
首先,这本书让我意识到人口问题对于社会和经济的影响是巨大的。从人类最早的狩猎采集时代,到农业革命和工业革命的到来,人口数量不断增长,这对资源的需求和分配产生了巨大的压力。人口过剩会导致资源匮乏、环境破坏和社会不稳定,而人口过少则会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因此,合理控制人口数量,实现人口与资源的平衡是至关重要的。
其次,书中还提到了人口增长与技术进步之间的相互关系。技术的进步可以提高生产力,满足人们的需求,从而促进人口的增长。同时,人口的增长也催生了对技术的需求和创新,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这种相互促进的关系,使人类社会得以不断发展和进步。
——高二 李艺涵
这是一本学术类的简明读本,讲述了人类从旧石器时代的100万人口增长到如今的70多亿,经历了怎样的兴衰。本书作者马西莫?利维-巴奇是意大利著名的人口统计学教授。读了此书,相信你能了解人口发展的历史,发现生育的真相和人口变化的规律,并预测未来的人口趋势。另外,你还能清楚地意识到:不利的环境、疾病、粮食和能源的限制,会对人口的增长形成约束,而人类会选择各种策略来应对这些问题。约束和选择,不仅始终贯穿人类的发展历史,也一直影响着每个人的生活。作者举了很多例子,使这本书通俗易懂,能学到很多知识。
——高二 梁隽皓
整本书中,令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人口的历史周期性变化。该章节中通过文字和研究结果图例的结合极其富有逻辑性地讲解了历史上人口总数变化的规律,以及各种影响因素和影响因素之间的联系,比如:人口的增长和粮食价格的关系,人口锐减与疾病的关系,诸如此类等,与此同时我也学到了很多新知识和新的名次。因为我不选地理,而是选历史,所以这一章也十分能勾起我的兴趣,同时也可以看出学科之间不分家,历史史实与地理研究也密不可分。
——高二 张梓骞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了解到了世界人口的演变,以及许多地理学上的模型,并且对于高一的必修二的学习有了丰富的拓展以及巩固。其中诸多理论都可以与必修二的人文地理有所沟联,诸如人口推拉理论在本书中就有更详细的阐述。其中爱尔兰饥荒在本书也有着相关的描述,为学习补充了一定的背景知识。我了解到地理学学习的方法,以及如何去做地理学研究。而在本书中,也有非常多的例子可以辅助证明作者的观点。总体而言,本书通俗易懂,是难得的地理学佳作。
——高二 赵堉江